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高效化

2013-12-29 00:00:00周秀叶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1期

课堂结尾是教师对整堂课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巩固所学知识和加强记忆。有效的结尾需要契合课文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渴求,真正做到尊重教材和以生为本。

一、依托“重点段”,深化认知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现行课本中,对于教学流程的规范十分合理,而课文后端的总结性句式,则是最好的教学结尾依据。教师在讲解完相关知识之后,通过总结性语句深化课文重点,能使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如课文《掌声》,教师在讲解知识之前,应首先帮助学生认知通过掌声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学生会因此而体会到掌声所带有的复杂情感,并最终总结为:爱的传递。在学生理解之后,教师可顺势带出这篇文章的核心意义:给予他人适当的掌声,是一种美德,也是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课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的重点段落。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在其人格上深深地烙上正面积极的印记。

二、凸显“训练点”,习得语用

语文的学习不只是掌握国人基本的交流方式,更加需要通过对课文的深入认知,培养学生健康的智慧。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告知学生应在文章中深挖掘,找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解释,如“课文为什么这样写”等。在课堂结尾时,教师也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以突出的信息进行训练,要求学生查找出课文的立意、选题等内容,使学生在查找、思考或者交流中,不断地深化知识。

如课文《安塞腰鼓》的文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十分新鲜;同时,课文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教师可以此为线索,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要求学生组织语言,以自身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来形容打鼓的场面,并将自己的语言与课文的语言进行对比,找出不足和缺点。在不断的训练之后,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形容安塞腰鼓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进而掌握了形容特性的基本文学修养。另外,教师还可以以作者的情感为核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拓展“感官区”,升华体验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多个层面中更加清晰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音乐结合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也可以用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课文的写作背景。

如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传统教学中,由于设备有限,无法为学生播放该音乐,但如今的课堂就可以采用多种播放形式。在讲解课文前,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倾听二胡曲,感受音乐中的意境,再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讲解《二泉映月》的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以及二胡音乐特有的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乐器及民乐的认知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巧设“读写链”,读写迁移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忽略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仅是停留在让学生理解的层次上,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利用。我国所主张的高效教育,在于合理地积累知识,有效地运用知识。因此,知识的实践性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面对课文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中进行口述,并以此为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书写。

再如《掌声》一课,文章的主人公小英,身有残疾,是掌声为她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课文中,小英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空白点,能让读者浮想联翩。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空白点,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任何角度的想象。这样的写作方式无疑是将小英的心理活动转嫁到了所有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对这样的写作形式充满了兴趣。习作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找到与小英的情感共鸣,所书写的内容也大都合情合理,基本能够阐述出小英的想法,虽然并不全面,但都是对课文有所挖掘,可圈可点的。读写链的设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该方式的不断运用,能够逐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五、延展“阅读面”,自能读书

我国的语文教科书是在具有积极意义的题材中,选取适合该年龄段学生学习的文章,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刻地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并逐步地积累知识的教材。这就说明,语文课文只是众多题材中的一个实例,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外的阅读引导。

如课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无数的影视剧作品,使学生对诸葛孔明的才智有了深入地了解。但是一些荧幕上的作品,为了收视需要,对于历史和原文著作并不尊重。因此,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进行规范,主要突出孔明的神机妙算,使学生对课文与影视作品中的孔明形象的差异产生疑问。进而教师告知学生,可在课下进行适当地阅读,解决疑问。这样的阅读引导方式,相比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样的书籍拥有价值更具现实意义,在学生充满疑问地去寻找答案之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只有不断地增强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才能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的课堂结尾,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鼓励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表达能力,挖掘学生的写作与阅读兴趣,合理地进行实践,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