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有声的艺术,学习语文少不了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声琅琅”已成为现阶段阅读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新课标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指出: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朗读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陶冶情感。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在情境创设中指导朗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情境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感受语言,体会情感,走入文本的深处,和作者、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这时,学生的内心已经完全进入角色,有一种表达的冲动。此时的朗读会是入情入理的。如,在教《军神》一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要求学生练习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领会刘伯承伟大的人格力量。读后,笔者请一位学生和我一起分角色朗读,要求不看书;并想象在座的学生都是刘伯承的亲戚朋友,看能不能打动他们。结果他表演得很投入,打动了每个学生。学生们被刘伯承那种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深深感动了,不由地喊出声来:“真伟大。”有的甚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所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朗读起来很精彩,可以打动听众。
二、在气氛渲染中指导朗读
由于阅历、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有时学生即使能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朗读中难以真切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对此,我们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感受,再让学生设身处地朗读表达,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课文的第二、第三节时,笔者是这样指导朗读的。笔者引导说:“同学们,这两节写得最为感人,道出了诗人的思乡情浓。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下面先请大家听一听《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听完以后,我想大家一定会有和他们兄弟俩同样真切的感受。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精彩、更有感情。”听后,笔者让学生练读、指名读。学生就读得投入,读得有感情了。如果仅靠语言的点拨,让学生想象朗读,他们的情感体验就难以到位。而以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听其乐、见其景、生其情,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了。
三、在读悟结合中指导朗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oIBW6V2wzrnqjscaxI9d4bh21cZVauoVKIC2iD/H2bU=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我们细读课文,就会感悟到: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给姐姐以及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带来巨大的痛苦,表现孙中山对这一封建陋习的刻骨仇恨与敢于抗斗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沉入语言文字的背后,感受这种思想。同时,要将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孙中山这种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魅力和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这座不朽丰碑树立在学生的面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孙中山内心的爱怜、沉重、愤懑;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读出感情来。
四、在层层递进中指导朗读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朗读是体会情感的重要方法。对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的朗读指导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必须带着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全身心地感受作者以及文本中形象的情感,以准确体会,才能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如,《特殊的葬礼》的第三自然段,可先让学生自读后交流,得出结论:原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特点是气势“雄伟壮观”;再用“人们对它的感情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巴西人民为它而骄傲,世界各地的游客因它而快乐!在学生悟出文字中流露出“情”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示性的朗读指导:怎么读才能表现出塞特凯达斯瀑布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这种欢乐和骄傲之情呢?让学生边思考边自由练习感情朗读,然后再让多个学生进行赛读,比谁读得好。最后,再有感情地齐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一种熏陶。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的天空中自由驰骋,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这样的朗读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