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评价用语的辩证使用

2013-12-29 00:00:00王瑞雪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11期

近年来,新课改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每个教师的心田,促使每一个语文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我们欣喜地看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这些先进的评价理念已走进了我们的小语课堂并被广泛运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地走入了一些评价的误区,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课堂评价用语的辩证使用进行了初步归纳,提出课堂评价语的“五少五多”,表达自己不成熟的思考,期望引起教师们的关注和讨论。

一、少一点重复,多一点延展

纵观常态的教学,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教师的评价就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既多余又无效,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比如,解释一个词语,一个学生说了,老师重复了一遍;第二个学生说了,老师又重复了一遍;第三个学生说了,老师还在重复。直到最后,学生说到符合自己的答案上才算罢休,教师自己也才得以松一口气似的。一味地重复学生发言的现象不是一个小问题,这在日常的教学中随处可见。枯燥无味的重复,如同机器在机械地盲目运转,毫无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评价是最无生命力的评价。久而久之,不但大大降低教学效果,还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要少一点重复,多一点拓展和创新;要努力追寻让学生感到如坐春风般的评价,要能给学生情感以激励、方法以指导、方向以明确、思维以触动。最起码也应该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孙双金语)。

二、少一点笼统,多一点针对性

我们都承认:“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可如今的课堂,“很好”、 “不错”、“棒极了”、“大家表扬他”等成了教师课堂评价的流行语。这种缺乏应有的针对性的评价语言单调乏味,激励方式单一死板,除了“很好”还是“很好”,除了“对的”还是“对的”,不能明确地指出究竟“好”在哪儿,“对”在哪儿,太过笼统,缺乏真情实感。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仿佛成了体育裁判,成了“脱口秀”表演,只知一味地廉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没有针对性的“脱口秀”,是继“重复”之后的又一个误区!它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优劣、明确方向、领悟方法。这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心理。

教学实践证明:丰富、生动、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能让求知若渴的孩子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正是目前新课改中所积极倡导的评价。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正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并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她对学生的评价语——“你带我们走进了文字,读出了人生的滋味,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深刻的。”“你很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这样富有针对性、饱含真情的评价举不胜举。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评价语,就像一缕温柔的春风抚摸着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只有这样的评价语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少一点枯燥,多一点幽默

除了“笼统”之外,枯燥乏味的评价语言也是应当引起注意的。这类语言缺乏情感,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的。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因此,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适当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学生就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借助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这才是幽默评价的“根”。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

生:(读)“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

师: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

(学生反应不一。)

师:刚走到雪野的边上是不是?(笑声)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

(一名学生再读,但更为逊色。)

师:进去了吗?

生:(齐笑)没有。

师:是没有,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这位同学又领着咱们出来了。

(学生大笑。)

师: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教师范读、领读)往前走几步没有?

生:走了。

师: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

在这里,支玉恒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有声的语言把“雪的美”轻轻松松地读了出来。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是一番‘趣味’在心头”。

四、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褒奖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上《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当学生谈到对“上去,骑一段路再说”这个句子的感悟时,一名平时成绩不大好的学生发言:“我看到了陈赓对小红军的关心。”教师非常高兴:“他平时成绩那么差,今天答对了,大家要向他学习呀。”这句话看起来是表扬,可我观察到学生却丝毫没有高兴的样子,反而红着脸不好意思地坐下了。我想教师的初衷是好的,是要表扬这位学生,是要鼓励其他孩子大胆发言,可这样的评价语言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好心办了“坏事”。像这样明是表扬实则“批评”的评价在教学中不是个别现象。例如,有些教师常常会说:“谁能比他读得好?”明显表示了他读得还不好,老师不满意他的朗读;“你在班上最聪明能干”则传达出其余学生都不如他的信息。“读得没有感情,再多练练” “你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好好学”。诸如这种褒一贬众、明褒暗贬的评价语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在不经意间对学生造成了心理伤害。这种“好言伤人”的现象绝不可忽视,它再次提醒我们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来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教《荷叶圆圆》一课时,对一位读得不怎么好的学生,我以亲切的口吻说:“你读得还不是很出色,请尝试着把自己当成小水珠、小蜻蜓……当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当你展开翅膀停立在荷叶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一定会读得更棒的。”那个学生听了非常高兴,果然有了很大进步。像这样换一种说法就更能体现教学艺术性的例子也不少。比如,“今天你的表现真出色,只是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XX同学帮你补充,好吗?”“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类似这样的评价,就不再是批评,而是褒奖,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同时又能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整个课堂显示出融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何乐而不为呢?

五、少一点呆板,多一点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发挥教学评价的功效已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但评价方式基本上是语言“一统天下”。当然,语言是主要的方式,但是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巧妙地配上体态语言加以激励,效果会更好。体态语言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答对时,拍一拍学生的肩膀,摸摸学生的头,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真诚的掌声……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激励;答错时,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不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就是一位能将有声语和体态语有机结合起来的好老师。在他的课上,你总能看到贾老师一会儿跷起大拇指,一会儿鼓掌,一会儿与学生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一次,一个学生在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正巧掉了下来。于是,贾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了。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引得所有的学生都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别具匠心的奖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当然,语言评价始终是主流,但不要一统课堂!多一点变化要适时更要适度,万不可适得其反!

课堂是师生生命涌动的舞台,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与众不同的“人”。课堂的这种灵动变化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复杂化。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内功修炼,加强教学反思,尽力使我们的评价少一点重复、多一点延展;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褒奖 ;少一点枯燥、多一点幽默;少一点笼统、多一点针对性;少一点呆板、多一点变化……不断追寻评价语的鼓励性、感染力和艺术性,让它真正成为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走进学生心灵家园,开启学生心智大门的金钥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