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课堂是一个发展的命题。课堂如何情趣化,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面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更需要教学智慧和课堂情趣的相辅相成。如何开启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情趣?
一、故事引入
明代学者王守仁早就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小孩子喜欢听故事,这是由其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的,乃自然之性。古诗词的语言相对生涩难懂,时代背景也离学生生活很远,如能用相关的故事激发起学习兴趣,孩子们便会思维活跃、积极参与。
《赠汪伦》是送别诗中比较适合儿童阅读感悟的一首。但是小孩子对送别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毕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都很浅。如何激发孩子对这首诗的兴趣,“万家酒店”与“十里桃花”的佳话可以派上用场。课堂伊始,教师可卖点儿关子:“汪伦对大诗人李白佩服得那叫五体投地,他觉得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是三生有幸的事儿。不过李白的名气实在太大,而汪伦和他交往不深,当时山高路远行走不便,邀请到李白可太难了。机会终于来了,谁知道友谊却是从善意的欺骗开始的——”孩子们跟着教师的思路,急切地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学古诗的兴趣油然而生。然后,教师出示汪伦写给李白的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此时,让孩子们猜猜:李白接到这封信后心情如何?脑海中会憧憬些什么?李白欣然前往,发现上当受骗了,汪伦如何解释和挽留?学生充分猜测后,教者再出示李白的话:“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再引导学生想象:两人吟诗唱歌的情景是怎样的?那段生活留给他们怎样的感觉?边听故事边想象,孩子们对李白和汪伦的深情厚谊已经有了具体的理解,此时再学古诗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当然并非所有的古诗词都有如此生动曲折的故事资源或者趣闻轶事。假如没有故事资源,用猜谜语或者填字游戏导入也是可行之法。如将诗词中的那些广为传诵的名句拿出来,空出其中一到两个字,让学生猜一猜填一填,激趣效果也非常好。教学《泊船瓜洲》时可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空出,将“吹”“到”“过”“入”“满”等字和“绿”一起出示,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诸如“吹”等字时可评价:“王安石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你带进去读一读。”在学生的反复选择中,王安石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精神便凸显了出来,而作为教学难点的“绿”之内涵也得以巧妙突破。
以上两个片段对广大教师而言也许了无新意,但对学生而言,他们是第一次深入接触到这首诗,以这样的故事或游戏进行教学依然是经典的处理方式。
二、变式趣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将这些要求个性化地落实,见仁见智。大抵有些积淀的教师,都善于将朗读方式穿插进行。这种朗读绝不是低层次上的重复,而是践行“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理解,一遍有一遍的方法”的朗读理念。
除了让学生潜心会文的默读和浏览等方法外,还有很多种朗读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读、引导性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引发学生不读不快的朗读欲望。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音乐等资源,采取学生自读自评、互相评价、开展比赛等形式,重在指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理解。至于朗读技巧,如古诗词的押韵、拖腔、停顿,教师可进行示范,也可在评价时顺便点出,引导孩子们身体放松,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地读。这样由读到诵、由读到吟,使古诗词的韵律美得以充分表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诵读。古诗词均由性情中人“缘情而作”,诵读时应先理解作者写诗时的心境情怀。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一首形象生动的写景诗,一如苏轼的为人风格——醉中有醒,一切风吹雨打均能泰然处之。如何让学生读出这种豁达超然,就需要教者设置层次,领着学生在诵读中由赏景到悟境再到品人,每一次诵读都是对诗人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诵读才是充满情趣和文化的,才是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
三、情境熏染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20韵》中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脑海中浮现诗词的画面,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境教学着力点在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力避外在的繁琐枯燥的分析破坏学生的审美体验。
但是,意境往往是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对小学生而言,古诗的意境是学习的难点。一首古诗词流传了几千年,其意境常常是静伏在文字之中,你不碰它,它是隐而不露的。只有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会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因此,意境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触发而迭出的特点,它常常出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所以,王崧舟老师强调在古诗教学中要把象呈现出来,状难言之物要历历如在眼前,这样孩子们通过形象、通过意象、通过印象,才能直抵诗歌三味。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两课中,这种主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通过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音乐渲染等多种手段,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张继的愁眠和钟声的深情,细致触摸到纳兰性德的纠结无奈。这样的情感体验,必须凭借文字先举象再入境后共情,否则是无法进行的。
情境熏染的方法可以是语言描述、典故介绍、知人论世等。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网络的资源共享又为教师选材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由文生境、由境悟情,这其中的奥妙颇多。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独特的意境,如何营造情境并带着孩子入情入境,值得探究。
四、音乐渲染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是把诗当成歌来唱和诵的,所以诗词和音乐往往密不可分。早先的诗歌便是从普通民众的劳动号子中发展而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6种乐器,这足以说明《诗经》中所有的诗篇都是能和乐演唱的。而诗词达到巅峰时代的唐朝和宋朝,其诗和乐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发展也是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那时,在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眼里,诗歌和音乐就如并蒂莲般共同存在,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等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街头巷尾多有传唱。
我们今天最耳熟能详的是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阳关三叠》,这首曲子的艺术成在当时就颇为人称颂。白居易在《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中,称其“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李商隐在《饮席戏赠同舍》和《赠歌妓》中写道:“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玻璃。”“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大凡教师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四句,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阳关三叠》这首曲子,因为其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音乐凭借听觉开启人的想象,奠定感情基调,增强审美感受。古诗词和曲子的搭配要相得益彰。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会选择“明月几时有”的曲调,词曲高度融合,孩子哼唱容易,颇有古诗新唱之意。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时,选《琵琶语》和《怆》更是别具匠心。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渲染下,脑海中有了形象,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仿佛站在纳兰的身边,感受其风雨兼程旅途中辗转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
五、吟唱表演
古诗新吟的代表是戴建荣老师。“吟”对现代的教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而领着孩子诵读则是大多数教师可以做到的。古诗新唱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如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系列。至于演,则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一种形式。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教师让学生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会彼此嘱托些什么话?在了解了李、孟之间的交情和送别缘由后,可让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想象并表现出来。当然,每次演出,教师要提醒那些“小李白”将这首诗充满深情地吟诵出来,为自己的表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法国作家梅里美提出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小学生进行表演就是在分享作者和自身的创作之乐。选入小学课本的诗词大多可以表演,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演的氛围和机会,且表演的内容要围绕诗词展开,目标应始终指向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变“讲课文”为“学语言”;要淡化网络无厘头语言对学生诗词学习的不良影响,避免一味搞怪或歪解诗词。
说到表演,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所能领略到的境界也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映照。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彼此不同,个人在阅读对象中取得多少,就看他在自我中能付与多少,无所付出与便不能有所取得。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表演时,应留足准备时间,避免千篇一律的过细指导,让孩子们个性化地诠释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其生成的价值会远远超过教师的预设。
六、即兴写作
语文能力的最重要标志是“会写”,读写结合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原则,但相比于读和说,写的训练在古诗词课堂所占的比例不多。孔子早就提出“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观点,美国教育家特尔福特也提出了要“为迁移而教”。课堂中的小练笔是对学生思维的深层次开发,也是深入立体理解诗词的有效手段。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对诗词进行二次加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诗词所传达的意境和内容表现出来,是将诗词内容内化成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当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结果时,有些孩子往往会写出天籁之句,为其他孩子的古诗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也为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
例如,《清平乐·村居》一课,“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以及后面描写三个儿子的几句话,每个人都只有寥寥几字带过。这样其乐融融的农家生活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进行描绘扩充,使之丰富生动。在孩子们的笔下,翁媪的自得其乐、大儿二儿的勤劳、小儿的调皮可爱变得生动可感,他们所描述的对话、心理、动作,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理解,想象丰富而又合理有趣,无一不透着生活的气息。远离我们时代的古诗词就这样被学生自己读活了,同时又实现了薛法根老师提出的由“悟课文”到“学表达”的转变。
当然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远远不止以上所列的几种,方法因人而异。如,于永正教学《草》一课时,寥寥几笔就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实属高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拘一格的课堂组织活动中,彰显古诗词学习的情趣,展现古诗词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