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常山县教研室特级教师 章师亚(评析)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依托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试一试,这句你会吗?
(课件出示:枯藤老树昏鸦,小 流水人家。)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师:真能干!再来试试这一句。
(课件出示:一 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师:最后一句可难了,看行不行!
(课件出示:春雨断 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生:(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
师:太厉害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新课文就和桥有关,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会格外感动。想不想读读课文?
生:想!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从熟悉的诗句到不熟悉的诗句的填空练习,既收到了积累的效果,又达到了导课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依托练习,学习词语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相信这些生字你一定认识了。请看第一组。
(课件出示词语:骨髓 凋零 暂时 步履匆匆 间隔 摇晃。)
师:这些词语可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吧!记住,如果同桌读错了,一定要帮忙纠正。
(学生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师:开小火车读一读。如果读对了,就请跟着读一遍;如果读错了,请举手纠正。
(一个小组开火车读词语,其他学生跟读。)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合作得很成功,词语都读对了。为了加深印象,请打开作业本 45页,完成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同桌交换检查一下答案吧,看看哪个小老师最认真。
(学生互相检查对错。)
【点评:本课难读的字音,作业本第一题基本都呈现了。这里让学生先读一读,认一认,再动笔做一做,印象便深刻了。】
师:词语会读了,这些生字会写吗?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海峡 桂树 移植 台湾 彼此 袭击 余震 满怀 空旷 暂时 同胞 血脉。)
师:加点的字都是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请同学们先读读词语,然后用“万能神笔”在桌子上写写生字。如果有困难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边读边在桌子上书空)
师:同学们真用心,一起测测自己的记忆力吧!请同学们完成作业本的第二题。
师: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看大屏幕或语文书,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如果有请及时订正。
【点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与其让学生说生字怎么记,不如让他们动笔写一写。】
三、再读课文,依托练习,了解内容
师:词语都能读了,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相信现在的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了。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很多学生举手,教师随意点了4个学生站起来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教师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生:我有补充,还有李博士也帮了很大的忙。
师:很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都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台湾,我们就叫他们台湾同胞。
(教师板书:台湾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
师:谁能够根据黑板上的词语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师:对了,很多的记叙文,我们都可以通过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选择上面的一种说法,写在课题下面。
(学生在课题下面的空白处写主要内容。)
【点评:利用“串词连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先让学生说,然后再写下来,既练了口头表达,又练了书面表达。】
四、精读课文,依托练习,走进小钱
师: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在哪几个人物身上发生的?
生: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
师:那接下来,让我们先到杭州,去看看小钱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想从这两个自然段当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可以圈圈画画,也可以简单地在旁边写写。
(学生作圈画批注。)
师:愿意把你的所得和大家分享吗?
生:我知道小钱患了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危在旦夕。
师:你把目光集中在了这句话上。
(课件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你对小钱的同情吗?
(学生读得有些悲伤。)
师:老师看见很多同学也画出了这句话,能说说你们的体会和理解吗?
生:这句话里的“凋零、含苞、绽放”三个词语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花的,这儿却用来写人,我觉得很适合。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试着读出这三个词的意思。
(学生在读时强调了以上三个词,赢得了掌声。)
师:你太会读书了!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这一句——
(课件出示句子: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读一读,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老师,“辗转”是什么意思?
师:遇到问题及时提问,好习惯。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小钱找了很多地方,很艰难地找到了适合的骨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学生说,教师总结: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师:是呀,读书时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课文。你看,课文中还有这些词也很重要——
(课件出示:甜丝丝 灿烂 含苞 空旷 苍白 突如其来。)
师:你能正确地找到他们的朋友吗?请你完成作业本的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
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吧!
师:小钱这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最后还能灿烂地绽放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点评:词语教学是三、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先找到重点句,再找到关键词,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作业本上的题目又把这个方法延伸到了短语里,课堂上即时完成这题作业,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依托练习,质疑导入
师:请同学们打开本子,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听写的词语为:桂树 移植 台湾 彼此 满怀 同胞 血脉。)
师:和同桌交流一下,既要看看对错,还要比比谁的字写得漂亮。
(学生互相检查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上节课我们到杭州去看了小钱。小钱是幸运的,因为他找到了有合适骨髓的人。这个人在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台湾,一起去看看那个青年和李博士吧!
【点评:作业本的第二题没有把本课所有的生字含在里面,通过听写,把其他要求掌握的生字也写了一次,这有助于让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的生字。】
二、精读语段,依托练习,悟情悟法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尤其是那些令我们心中一动的文字,把它画起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做些批注。等会儿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作圈画、批注。)
师:真好!刚才大家读书时专注的神情,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第一个来交流?
生:我想交流的句子是“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从这句话里我知道了当时的情况很“糟糕”来。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糟糕”来?
生:突如其来。
师:是呀,李博士刚拿起针筒——
生:余震来了!
师:李博士又拿起针头,刚刺向皮肤——
生:余震来了!
师:李博士再一次拿起针头,刺向皮肤,刚要开始抽骨髓——
生:余震来了!
师:所以,李博士——
生:不得不停止工作。
师:“不得不”是什么意思?
生:只好(只能、只得)。
师:那你能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吗?打开作业本第46页,完成第五题的第二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作巡视批改,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把句子写在作业本第四题第一小题的横线上。)
【点评:这里紧紧围绕重点词“不得不”,依据作业本上的题目进行了一次合理的改写和造句练习,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不得不”这个双重否定词的理解。同时,通过说话和写话的练习,提升了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师:情况如此糟糕,台湾青年被吓到了吗?李博士放弃了吗?
生:没有。我是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看出来的。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知道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句中的哪个词感动了你?
生:“一次又一次”。我从小就怕打针,可是台湾青年却能忍着痛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下来,值得我学习。
师:希望你以后也能做个勇敢的孩子,不害怕打针,好吗?是的,“一次又一次”这个词语用得好,我们也来学学:经过一次又一次地干什么,谁怎么样了。请联系实际说一说,再写下来。打开作业本,完成题目。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四题的第二小题。)
师:作业做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点评:词语要在不断运用中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意思。通过照样子写句子,然后交流自己写的句子,这样达到对“一次又一次”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师:余震持续不断,当时情况仍比较危险。可是为什么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表现仍是“沉着地”、“静静地”呢?
生:因为他们心中想着小钱,心中有他人。
师:好一个“心中有他人”!
生:也许他们想着远在杭州的小钱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救人,所以能“沉着地”、“静静地”。
师:看来你们已经读懂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了。来,把你们的感受写在作业本上吧。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五题的第四小题。)
【点评: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每个学生在对课文和句子的理解上都有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用笔直接抒写,不仅凸显个性化理解,也是对学生的很好的尊重。】
师:抽完了骨髓,李博士又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开始了奔波。他从花莲到台北,从台北赴香港,再从香港转机到杭州,连续工作了近20个小时。但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感动”两个字。那么,就让我们把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吧!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依托练习,升华情感
师: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小钱的内心深处,一定非常感激那位捐赠骨髓给他的台湾青年,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试着走进小钱的内心,写一写你心中的感动。
(学生完成作业本第六题。)
师:来,一起分享我们心中的感动吧!
生:虽然你远在台湾,我却觉得我们近在咫尺;虽然我们不是亲人,我却觉得胜似亲人;虽然我们隔着一个海峡,但我觉得你就在我身边。
师:你真是一个才女,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好!
【点评:通过朗读体会,学生此时的情感已经酝酿得很充分了,在此处安排写话练习便是让学生的感情得以自然流露;同时也是对课文学习的一个总结。学生在心灵的对话中受到一次更为深刻的情感洗礼。】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这岂止是一个故事,简直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一首爱的诗篇!
(课件出示诗的形式,并播放音乐)
手术成功了,
小钱得救了。
是——爱心,
是——亲情,
是——血脉,
让生命之花绽放了!
愿生命的火种,
愿无私的爱心,
一代一代传下去,
传下去……
(学生一齐诵读。)
师: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了,让我们带着激动的心情再读一遍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是那份浓浓的亲情架起了这座生命之桥,让我们怀着感恩之心再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师:下课!
总评
这是一个有别于一般的课例。有别在什么地方?在于把作业融到了课中,也就是如文题所言:搭建了课堂和作业的和谐之桥。这样的“融”或者说这个“桥”的搭建,彻底扭转了传统的作业与课堂“分家”的现象。它的具体做法是:把作业全部纳入课堂,课文上完了,作业也完成。这样做的意义是显然的:一是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在课内做,在老师面前做,学生做作业的认真度、用心度都会有提升);二是扩大了作业的功能(预习之用、反馈之用、检测之用等);三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为作业都在课内完成了);四是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为要把作业纳入课堂,教师就必须减少“讲析”,控制“问答”,淡化“内容”,摒弃“形式”,如此,课便自然不同了,效果当然也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