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教学策略研究

2013-12-29 00:00:00王萌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5期

汉语中补语系统是一个相当重要而复杂的结构系统。趋向补语一直以来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点,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趋向补语既有简单趋向补语又有复合趋向补语,其用法复杂,结构繁多,意义抽象,又由于汉语简单趋向补语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导致了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简单趋向补语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偏误。下面我们从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两个方面,对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趋向补语的内涵

要了解趋向补语的教学策略,就要知道什么是趋向补语。趋向补语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向,主要由趋向动词“来”、“去”、“出”、“上”、“进”、“下”、“回”、“上来”、“出来”、“回来”、“上去”、“下去”等充当。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加“得”。例如:

走进 流进 取回 跑回 送来 拿来 交上 贴上 脱下 换下

走出去 跑进来 拿出来 蹲下来 爬起来 扔过去 缩回去 坚持下去

由趋向动词“来”、“去”作补语的格式里,宾语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后,也可以放在述补短语之间。例如“送来两本杂志”可以改为“送两本杂志来”。但宾语是表示处所的,只能放在“来”、“去”之前,“进”、“出”、“上”、“下”、“回”、“过”之后,例如“进门来”、“回家去”、“跑回家”、“走进里屋”。有时趋向动词并不表示动作的真正趋向,而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

(1)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2)他慢慢变得坚强起来。

动词“了”一般加在补语后面、宾语前面,例如:

(3)他匆忙走进了办公室。

“了”也可以出现在补语之前,这时述语后面就不再出现宾语,例如:

(4)叫声使楼道里过往的人聚了过来。

(5)周围的人都“轰”地笑了起来。

从以上例子看来,趋向补语是由趋向动词来充当的,趋向动词可以在句子中直接充当谓语,一般地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充当补语,这便是趋向补语。趋向动词是表示动作趋向( 方向性) 的一种动词。分为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单纯趋向动词由一个趋向动词表示, 复合趋向动词由两个趋向动词组成。因此,趋向补语可以分为由单纯趋向动词充当的简单趋向补语和由复合趋向动词充当的复合趋向补语。

二、简单趋向补语的教学

我们知道,简单趋向补语是由单纯趋向动词充当的。这样的动词一共有10个: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之前作为单纯动词,它们通常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现在作为趋向动词,它们在句子中成为了补语,因此要使留学生在学习中明晰这一转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重视其教学策略。

1.通过手势动作引导学生认识感知

相对于复合趋向动词,单纯趋向动词表达的方向性更加直观,因此也需要比较直观的方法去讲授。一般地根据第二语言习得顺序,我们可以先从“来/去”入手。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把作为谓语的单纯动词“来/去”和作为补语的趋向动词“来/去”区别开来。例如给出词组让学生们进行对比:

拿来 出去 走来 回去

来拿 去买 来看 去看

通过反复的练习对比, 可使学生感知明了V +“来/去”这一结构形式。在此, 教师需要强调在此结构中“来/去” 须紧跟动词出现, 不同于“来/去”+ V 连动句的形式。

然后给出一些句子,例如:

(6)我给你带来了一些好吃的。

(7)你写完作业就回去吧。

在讲解句子时,教师要借助手势让留学生明白: 表示动作向着说话人或所谈及事物的方向时用“来”;表示动作背着说话人所谈及事物的方向时用“去”。操练时, 要强调动作产生的方向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亲身体验这些动作表达的方向感。

2.借助多媒体展示

要想直观地体现趋向动词的意义,多媒体的使用就不可或缺。在语法教学中,展示语言形式的语法意义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外国学生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了一个汉语形式的语法意义,才能把它与其他形式区别开来,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不会产生障碍,顺利地与中国人用汉语进行交流。

以“来/去”为例。学习者要有效掌握该语法项目的语法意义,首先要分别理解以说话人为立足点的趋向动词“来”和“去”,其中“来”表示“动作趋近说话人”,“去”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这样的意义说明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我们可以使用动画将这个意义形象生动地表示出来。还可以利用动画分别向学生展示空间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过、回、起”的意义,例如,“出”和“进”的意义可以用简单的人进门出门的动画展示出来,人在房间里和人在房间外代表不同的立足点,带领学生练习“出来” “出去”和“进来”“进去”,使学生领会每一个趋向补语的具体意义。一般来说,语法意义都是比较抽象的,如何把复杂抽象的意义用简单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是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借助于多媒体创设的语境进行教学是一个便捷有效的方法。

三、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

复合趋向补语可由下列七个动词和简单趋向补语“来/去”结构的十三个动补词组充当。

例如:

(8)他们爬上山去了。

(9)山上的大石头滚下来了。

(10)这个月的工资领回来了。

复合趋向补语教学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语法意义具有复杂性,在教学中很难做出归纳。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准立足点,没有准确把握位移的起点和终点。复合趋向补语在与不同的动词和形容词结合时,表现了不同的含义。 经过分析研究, 我们认为, 复合趋向补语可大致归纳为两种语法意义:一类为趋向意义, 即表示趋向的意义; 一类为引申意义, 即它的非趋向意义。因此,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安排,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师在复合趋向补语的教学上有所帮助。

(一)关于复合趋向补语趋向意义的教学方法

1.注重语义和语用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把句式结构放在第一位,先让学生掌握结构,而忽视了复合趋向补语的意义,它有怎样的交际功能等问题,因此学生在使用中常常出现偏误,有意地回避趋向补语,说出病句来。例如:

(11)他的要求给我带困难来了。

这就是由于没有搞清复合趋向补语与所处宾语的位置造成的。通常老师会纠正学生说“宾语是抽象名词时要放在‘来’或‘去’的后面。”但这样只强调了句子的句法结构,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 而且也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偏误。这时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复合趋向补语的意义和使用条件,这样才有利于趋向补语的实际运用。

2.重视常用形式

目前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了解到趋向补语的各种句式在使用上是很不均衡的,有的句式使用频率很高,有的却很少用到。那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先教那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这样就能基本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并经常使用这些句子,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对于那些使用频率较低的句式尽量用比较常用的等义句替换或者避免使用。

3.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握细微差别

首先,我们要明确趋向补语与谓语动词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差别,通过练习进行比较,在教学时可以考虑不同趋向补语与同一个动词进行搭配,然后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各种趋向意义的不同之处。另外,可以用讲解和图示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复合趋向补语的意义。

(二)关于复合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教学方法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是学习的难点,同一个趋向补语在与不同的动词和形容词搭配时会有多种意义。例如:“上”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1.化整为零,适时归纳总结

同一个趋向补语在修饰不同的动词和形容词时,它的引申意义有所不同,在教学中也很难穷尽,我们应该采取化整为零的教学方式逐一讲解,每遇到一种就讲解一种,并适时归纳总结,让学生慢慢积累,达到逐步消化吸收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语言的学习中,除了语法规则对运用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外,语感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虽然对本国语言的语法规则并不了解,但却可以很熟练并正确地加以使用,这就是语感的作用。但是一些留学生虽然详细掌握了各种语法规则却会说出一些不规范的汉语来,这也是语感在起作用。趋向动词在语言环境中体现出的多种意义功能给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留学生来说,在掌握了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语感的培养。

3.合理分班,优化教师资源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同一母语的人会在某些问题上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可以考虑按国别分班教学。另外也可考虑配备懂学生母语的教师授课,这样教师能从两种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趋向补语教学中, 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重点, 找出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分析其原因, 找出其根源,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析,才能保证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