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3年10月10日19时许,瑞典皇家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荣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并赞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诺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高度评价门罗的艺术创作,称其作品情节细腻,文风透彻,颇具心理现实主义特色。由于诺奖长期以来一直对长篇小说作家青睐有加,门罗的此次胜出确实令外界感到诧异。对此,学院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如今,悬念已然揭晓,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以短篇小说登顶诺奖、尚不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北美小说家,感悟她数十年来以优美文字构筑的多彩世界。
1931年,门罗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温厄姆的一个农庄。她的父亲早年以饲养狐狸和水貂为生,也曾做过当地的巡夜人,后开始经营农场。母亲则是一名小学教师。在父母看来,门罗应该会像当地的许多农家女孩一样长大,继续过着传统的农庄生活。但到十二岁时,门罗突然决定要成为一名作家。1949年,十八岁的门罗凭借奖学金进入西安大略大学,主修英语和新闻专业,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大学生活。这一时期,门罗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950年,她在大学的本科生文学杂志《风流》上发表首个短篇故事《影子的维度》,初次体验到写作带来的快乐。
1951年,门罗结束了大学生活。同年,她与大学同学詹姆斯·门罗喜结连理,定居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的丹达瑞夫。詹姆斯在当地的一家百货商店工作,门罗则过着恬淡的主妇生活。1953至1957年,门罗的三个女儿相继出生。但不幸的是,第二个女儿仅在出生两天后即告夭折;到了1959年,门罗又经历了母亲离世的痛苦。
在照顾好家庭生活的同时,门罗充分利用各种空闲时间进行小说创作。1951年,她结识了加拿大广播公司的知名文学编辑兼播音员罗伯特·韦弗。韦弗十分欣赏门罗的才华,他在节目中隆重推介《陌生人》《一筐草莓》等门罗新近创作的短篇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门罗的知名度。这一时期,门罗的小说也开始登上《梅菲尔》《加拿大论坛》《女王季刊》等知名杂志的版面,门罗的文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1963年,门罗随丈夫移居维多利亚,在那里创办了门罗书店,门罗的纯主妇生活宣告结束。
1968年,门罗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成功摘得加拿大最负盛名的总督文学奖。这部作品集共收录了15个故事,包括《沃克兄弟牛仔》《明亮的房子》《办公室》《死亡时间》《蝴蝶日》《男孩与女孩》《明信片》《周日下午》《海岸旅行》等。门罗把多数故事的时空背景设定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加拿大小镇,以便于在传统气息浓郁的氛围中探讨爱与性、家庭关系、阶级冲突、成长与变老等主题。如同美国作家福克纳一样,地理边界的局限似乎反倒为门罗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她的故事中令人称奇的情景描写随处可见。门罗常在不经意间把某个意象插入到平静无奇的描写之中,让人对场景、人物和物体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
在《快乐影子之舞》中,许多人物都在偏僻的小镇上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依然像祖辈们那样在商店工作、经营农场和抚养孩子,远离外面喧嚣世界的侵扰。但若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门罗也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如火如荼的社会运动给予了适当关注。比如,《办公室》中的女作家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诉说自己在与丈夫和其他家人一起在家时,无法进行创作。她渴望拥有一个独立的房间,一个能够产生创造力的个人空间。而这正是60年代女权主义思潮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另一个故事《明亮的房子》讲述了一个小镇少女是如何对多数新社区居民的势利和排斥保持缄默的。同名故事《快乐影子之舞》则是讽刺了人们对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年轻人所采取的消极态度。
1971年,门罗出版短篇小说集《少女和女人的生活》。与《快乐影子之舞》不同,该系列故事主要围绕一个女性人物德尔·乔丹展开,因此有学者称之为女性成长小说。德尔生活在20世纪40年代安大略省南部的朱比利小镇,最初居住在郊区的农庄,后来迁往镇中心。德尔的母亲以向当地农民出售百科全书为生。她和德尔一样,一直在努力开阔视野,试图超越朱比利镇的有限经验。但德尔并不愿承认自己和母亲有相似之处,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不满于小镇生活的局外人。通过女性长辈以及自身对性、生命与死亡的体验,德尔对女性身份的优劣进行了探索,忠实地记录了少女和女人生活的真相。这部小说集中只有少数几个男性人物担任重要角色,女性人物数量偏多,被认为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
1972年,门罗与丈夫感情破裂,持续二十一年的婚姻宣告结束。门罗返回安大略省,受邀成为西安大略大学的驻校作家。两年后,她出版第三部短篇小说集《我一直想告诉你的事》。该作品集包括13个短篇故事,包括《我如何遇见我的丈夫》《行在水上》《家庭间的谅解》《告诉我是对是错》《冬日的风》等。故事中充斥着各种关系的女性,有姐妹、母亲、女儿、姑母、祖母及朋友。在与过去、现在以及可见未来的竞争中,她们的内心深处既有希望和关爱,也有不快与顺从。
蜚声国际
1976年,西安大略大学授予门罗荣誉博士学位。同年,门罗与大学时代就已相识的绘图师吉拉德·弗莱姆林走入婚姻殿堂,婚后他们把家安置在一个名为克林顿的小镇。之后,门罗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艺术水平更为精进。1976至1990年,门罗先后出版了《你以为你是谁?》(1978)、《木星的月亮》(1982)、《爱的进程》(1986)和《我青年时代的朋友》(1990)四部短篇故事集,并两次夺得总督文学奖的桂冠。
《你以为你是谁?》沿用了《少女和女人的生活》的写作模式,门罗用了十个相互关联的故事来探索女主人公罗斯的个人成长问题,其中包括《皇家击打》《特权》《半粒葡萄》《野天鹅》《乞女》《天意》《西门的运气》等。故事基本按照如下情节展开:罗斯出身贫寒,凭借刻苦学习获得的奖学金完成大学教育,毕业后经历了婚姻和家庭生活,却又遗憾地与爱人分手,最终以成为演员和大学教授实现自我价值。不过,《少女和女人的生活》主要关注的是女主人公德尔·乔丹,以第一人称叙事,对自我与他人间感情和精神纽带的思考;而《你以为你是谁?》则通过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表现了女主人公罗斯自我认识和世界观形成背后社交关系的错综复杂性。开篇故事《皇家击打》讲述了罗斯与继母弗洛之间爱、恨、欺凌相交织的复杂情愫。第五个故事《乞女》则将视野进一步扩大,其中所关注的一个主题是个人对故乡的特殊感怀。罗斯自幼就梦想着能离开贫穷落后的汉拉提镇,但当真要离开时,听到富有的男朋友帕特里克说故乡是个邋遢的场所时,她心中涌起的却是对故乡的忠诚和守护:
奇怪的是,她对家乡的忠贞却从此油然而生。既然她是肯定要离开这个地方的,每当回想起汉提拉镇,想起弗洛的商店、房屋和那些不起眼的肮脏的乡村景色,她的忠贞和捍卫之心便日益坚定。她会悄悄地把她这种情愫与帕特里克对他家乡山光水色、豪宅美舍的描述作一番对比。相比之下,她为家乡产生的忠诚和自豪感比帕特里克坚定多了。但是,事实却是帕特里克并没有舍弃他家乡的任何东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年届六旬的门罗依然笔耕不辍,又陆续出版了《公开的秘密》(1994)、《好女人的爱》(1998)、《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2001)、《逃离》(2004)、《石城远眺》(2006)、《太多欢乐》(2009)和《亲爱的生活》(2012)等七部短篇故事集,将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和曼布克国际文学奖收入囊中,最终通过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走上文学生涯的顶峰。
就像中国诺奖得主莫言笔下的“山东高密”一样,门罗长达60年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鲜明的乡土特色。她精心构筑的文学世界一般都设置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南部,有学者甚至称之为“门罗地界”。具体来说,西部和南部以休伦湖和依利湖为界,北边是戈德里奇镇,东边则是伦敦镇。在那里,生活着年龄各异的平凡女性,她们正在经历着从少女到人妻与人母,再到中年与老年的人生时段。在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看来,正是由于门罗始终将目光投注于普通女性的生活,不断从自己身上寻找灵感,才能把女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刻画得如此“精妙准确、几近完美”。而随着门罗“诺奖效应”的进一步发酵,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有更多的中国读者发现门罗式叙事的魅力,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意义共鸣,进而体悟到生命的变化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