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撷英

2013-12-29 00:00:00
中国科技教育 2013年3期

全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不要把教育和孩子作为工具

现在许多学校把学生当作提高学校声誉的工具、应付考试的机器。顾明远强调,教育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全面发展。现在是信息社会,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要真正变成智慧,还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理念和能力。学校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考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评价“不问出处”易滋生造假

一位教育界资深人士指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评比盛行,小到学校,大到区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而有些评比从导向上就是错误的。因为往往被推荐的学生作品,不管是不是孩子本人做的,只一味根据作品呈现出来的水平来选择,这样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而一些评奖的主管部门,也只根据作品的优劣来评判,根本不去动脑筋想一想,那种制作精良、内容深刻的作品,别说小学生,就是普通大人又有几个能做出来?

小升初简历让孩子自己来

有一家图文店提供“专业的小升初简历制作”服务。家长为孩子成功择校着想,把制作孩子简历的工作大包大揽,其实并不应该。简历,就是个人的经历,孩子也不例外。小学6年取得的各种成绩与证书,孩子的心里当然清楚。孩子收集资料、归纳、整理与制作简历的过程,也是一个回顾个人成长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孩子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尽快“断奶”、健康地成长起来。

关注俄罗斯陨石灾难:自然之灾或是科技之福

莫斯科时间2月15日早晨,一颗不明天体从太阳方向飞驰而来,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爆炸,造成陨石之灾。当地受灾的俄罗斯人说:这是一个提醒。不管如今科学发展得多么快,在自然面前我们时常束手无策。其实,换个角度想,许多意想不到的天降之灾往往提升了人类对宇宙、对自身的认知能力。最终,心中的恐惧之火点燃的是新的科技之光——自然之灾也能转化为科技之福。比如,含有水和有机物的陨石,启发了人类关于生命起源的认识;再比如,2010年在摩洛哥发现的迄今为止最古老的陨石,将当时认为的太阳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200万年。

该抢跑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

与具体的知识学习相比,真正应该抢跑的其实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这期间培养学习兴趣是重点。一旦有了兴趣,知识学习类同游戏,是玩耍的延续,学习就成了主动求知。学习兴趣的培养,从广义上讲,就是一种热爱和投入之情。有了这份热爱和投入之情,相当于为孩子的具体兴趣培养打了一层良好底色。孩子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家长需要做的,只是跟孩子一起发现乐趣,享受乐趣。

让教育充满阳光

教育的使命,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培养具有真善美气质和能力的现代公民,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阳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即在于此,我们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阳光少年,致力于塑造开明、开放、科学、民主、包容、乐观、自信的人格,致力于在教育中体现阳光的本质特征:光明、关爱、普惠、公正、温暖、充满生机。

为何演变为另一种“不公平”

“电脑派位”施行十几年之后,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比如学校想要好学生,家长希望孩子上好学校,所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占坑班和特长活动与“小升初”挂钩。表面上看,“电脑派位”是能让弱势群体如打工子弟受益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因为前提错了。“电脑派位”的前提是,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教育资源,所以人们就没有选择学校的权利,这是错误的。公民有选择的自由。“电脑派位”的初衷是好的,但却植根于荒诞之中,因为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教育,留下来的是什么?

现在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对“还留下来的”更为重要的教育“元素”的真正重视和培育有所缺失。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东西之后还留下来的。”“还留下来的”指的是什么?我想,至少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理想和信念;品格和气质;学习和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都是一些融入了躯体、培植在心田上抹不去的东西。我并不认为爱因斯坦是在给教育下一个教科书式的定义,然而他却一语中的,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和精粹。

STEM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自然延伸

美国学生在最近一次OECD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测试中,数学成绩排名第25、科学位居17,这令美国教育者感到了危机。2011年,微软公司就家长和学生对STEM的认知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K-12青少年的父母中49%认为STEM极为重要,但仅有24%愿意在STEM教育上增加支出。因为STEM教育中的关键元素是青少年未来从事理想职业所必不可少的,STEM应当成为跨领域教育策略来实施,而包括合作、创造、批评性思维和沟通在内的21世纪技能必须要融合于STEM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未来职业所需的思维方法。此外,艺术教育也应当整合进来,成为STEAM。调查发现,与STEM相比,家长更愿意在艺术教育上投入,学生也更偏爱艺术类职业。这些都说明,通过艺术课程培养STEM学科兴趣是更有效的方法。

发现STEM学生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但是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却仍未有共识。最近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一项鼓励STEM人才培养的策略值得关注。康涅狄格州近期宣布了一项15亿美元的计划,设立名为“新一代康涅狄格”的STEM人才培养项目,项目资金将用于雇佣更多教员、招收STEM专业学生、建立新的STEM设施、创设博士学位等。项目实施后预计工程本科生将增长70%、研究生将增长47%。同时这笔资金还将用于在STEM学科增加200个教席。康涅狄格州政府希望通过加大投入,吸引更多智力人才、商业投资和研究经费,为下一个10年培养材料科学、生物技术和遗传基因工程领域的技术人才,以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教育者呼吁应更重视工程学习

今年1月,美国新一代课程标准修订稿出台后,受到了工程教育机构的批评,认为其忽略了工程的重要地位。原稿中涉及“工程设计”的标准,包括核心领域概念及相关的6条学生预期表现,和另一条描述“工程、技术、科学和数学之间的联系”的标准都做了较大改动。修订稿明确以工程教育为核心的标准只保留了一条,学生预期表现也参考了其他科目的标准。批评者认为,尽管工程这个较为陌生的领域会对教育者造成压力和负担,但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当抓住机会改革科学教育,把工程设计放在重要位置。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等机构表达了对标准中“工程设计”概念描述和将工程实践整合于科学学习中的支持。

STEM职业和学生兴趣调查

STEM connector网站最近发布了一篇报告,详细分析了100万名高中学生的STEM兴趣以及未来5年中与STEM劳动力状况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有趣的发现:学生对STEM的兴趣较2004年时增长了20%;学习STEM专业和职业的学生比例随年级增高和临近毕业呈下降趋势;机械专业的吸引力较大;女性对STEM的兴趣持续增长。同时学生对STEM相关行业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STEM行业就是天文、物理和工程。美国到2018年将有860万STEM岗位,包括会计、金融分析、投资等都是与STEM有关的行业。报告希望这些发现能帮助教育者和决策者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家长在策划职业道路时作出更明智的选择。报告同时帮助追踪学生兴趣是如何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

“鼓励教育”该反思了?

中国倡导多年的“鼓励教育”终于变得深入人心之时,却有科学家发现,过度的表扬和鼓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可能有害。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Carol Dweck)发现,相信“天生智力决定成功”的人会低估努力的重要性。这些人的逻辑是:我很聪明,我不需要努力实践。德威克曾用10年时间对400名5年级小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

报告称上海,香港教育公平性名列前茅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2月11日发布了一份教育报告,报告在对74个国家和经济体的学生学业表现和公平入学的相关数据进行打分和对比后发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和香港,不论是学生学业表现,还是就学公平方面都名列前茅。而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尽管学生学业表现处于高水平,就学公平性的得分却相对较低。在评分榜上,中国上海、香港,以及芬兰、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学生的学业表现(以阅读能力为例)和教育公平这两个指标都名列前茅,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其他国家两者兼顾的能力较为逊色。

课外培训是“家长的需要”

一项调研的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普遍参加校外辅导,而且低龄化、一对一辅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87%的中小学生利用课外、周末及假期参加校外辅导,平均每个学生至少参加2个辅导班。67%的五六年级小学生每周拿出超过6小时的时间参加校外培训,78%的中学生每周平均课外培训5小时,50%以上的学生每周都要完成校外辅导机构布置的作业。在回答“参加校外辅导是出于自身兴趣吗?”时,68%的学生认为是“家长的需要”。尤其是对应试类培训,75%的学生表示反感,认为课业负担太重。

《儿童早期的科学活动》:认知与情感相整合的学习模式

《儿童早期的科学活动》是美国儿童科学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自1975年问世以来已经再版9次,受到幼儿园及小学一线教师的广泛欢迎。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儿童早期科学学习的基本理论、实践路径以及评估与指导策略,提出了整合式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框架。第二部分则根据具体的科学学习主题,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细致和可操作的活动设计方案。

《儿童早期的科学活动》,吉恩-哈兰、玛丽·S,瑞维金著,许倩倩译,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不正经的《万物简史》

《万物简史》是一本科普著作,主要叙述现代科学发展史,其中涉及了宇宙、生物、物理、化学、地质学等多种门类的基础知识。但是它首先是一本著名科学家的八卦故事集。不过,《万物简史》的真正价值,仍然在于阐述传达了一大批准确有用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前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此书的中译本序里,这样评价作者比尔·布莱森:“作者似乎天生具有将枯燥的东西讲得引人入胜的本领。”

《如何说孩子才肯学》

作者在长期的亲子沟通研究培训中,发现和积累了大量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她们运用被广泛验证过的方法和技巧,激励孩子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美]阿黛尔·法伯等著,霍雨佳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