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一段佳话,也得了人才,赢了江山,可谓一举三得。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刘备这么做,也实属无奈。试问,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要想建功立业,自然会百般隐忍,吃几顿闭门羹,算得了什么?倒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也能百般隐忍,礼贤下士,才更有榜样的力量。
你可曾知晓,在“顾茅庐”这件事上,齐桓公是刘备的老前辈了,他曾五顾茅庐。
当年,齐桓公已是一国之君,身份地位自然不是常常抱头鼠窜的刘备所能比拟的,但是,齐桓公还是很想去见一个人。现在看来,那个人是个无名小卒。他叫稷,据说很有气节。齐桓公三顾茅庐,却没见上。当时,齐桓公叹了口气,说:“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则无以助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则无以下布衣之士。”听这口气,齐桓公打算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他又不屈不挠地去了几次。第五次,他终于见到了这个叫稷的人。
在晋人皇甫谧的《高士传》里,这个让齐桓公念念不忘的人,被称作“小臣稷”。我们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这位小臣稷做过什么,但显然没做什么大官,似乎也没有管仲那样的丰功伟绩。但他对齐桓公来说,依然功不可没,因为“桓公以此能致士,为五霸之长”。
再说说魏文侯。
当春秋时的超级大国晋国已经日薄西山,国内的韩、赵、魏三个大佬虎视眈眈,准备分家。魏文侯就是其中的三大股东之一,这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他大胆起用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让他的魏国突然很强势。但是,他觉得还不够,因为他觉得少了一个人。据说那个人“少贫且贱,师事卜子夏”。子夏是孔子的高徒。算起来,这个贫贱的人,还是孔子的徒孙。他叫段干木。
魏文侯想见他,亲自拜访。但是,段干木似乎挺害羞,不愿见生人,当然,主要是不想做官。他听说魏文侯已经到了他家门口,急得翻墙跑了,让魏文侯扑了个空。后来,魏文侯知道了真相,便不再咄咄逼人,只是每次出行,走到段干木的草屋前,必定让司机停车,然后从车上站起身来,扶着车上的栏杆,恭恭敬敬地行注目礼。
魏文侯的随从们很不解,也很不忿,劝他们英明的领导说:“段干木是个小老百姓,您可是一国之君,每次都给他行礼,也太过分了吧?”
魏文侯却不以为然地说:“你们错了。段干木可是个难得的贤人啊,他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你们说,我敢不给他行礼吗?段干木有德在先,而我不过有势在先。段干木富于义,而我不过富于财。势不如德贵,财不如义高啊!”
后来,魏文侯再接再厉,恭请段干木为相。干木不肯。魏文侯就以更谦卑的姿态,只求能与他见一面,便死而无憾。终于,段干木答应了他的请求。和段干木谈话时,魏文侯不敢坐,始终站着,站累了也不敢懈怠。
有人说,魏文侯之所以名声盖过齐桓公,就在于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
现在来看,求贤若渴,N顾茅庐,不仅是一种策略,一份诚意,也是一种气势,一份胆识。这说明你已经有足够的能量,去承受被拒之门外的尴尬。你的内心已经变得很强大,强大到坦然面对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不足。
有了这份能量,还有什么坎坷和低谷能够挡得住你呢?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