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厂商为了拿到群众们的印象分,都喜欢把自己搞得很有文化气息。钢笔厂商会组织活动赞助几个艺术家,汽车厂商会建造一个博物馆给游客参观汽车发展史,而服装厂商也有类似的招数,不遑多让。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一家传统西服企业开始扩张,除了在大城市建新工厂,在纽约开办事处,还在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买了几套温莎公爵穿过的旧衣服回来装点门面——温莎公爵除了是个不称职的英国国王,还是个领一时潮流的时尚达人,也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穿过的旧衣服也被人供起来收藏,不管是对衣服还是对人,也算是一桩幸运的事情了。
不久前,我看到了一张竞标清单,一批杂七杂八的领带待售,从200美元的到400美元的若干个档次——和以往寻常拍卖不同的是,这批领带里只有十来条是使用过的。
这意味着什么?
你几乎可以想象一位品位卓绝的先生,平日里的穿戴无一不讲究,几乎全是这个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但当他最终离去之后,旁人从他的衣柜里清理出了这50条领带,其中用过的不到20条,剩下30多条崭新——从没有使用过,甚至还带着没来得及摘除的商标。
当然,领带是定期更新的,就像温莎公爵所说,领带一年更新一次,喜欢的花样会用旧,而剩下的虽然新,确实不喜欢的,也应该扔掉。
但广厦千间,夜眠三尺,平日里相伴你左右的,大概就只需这么多。很多朋友买来好衣服好鞋子好车,怕穿旧穿坏怕擦碰,轻易舍不得穿舍不得用,却不知道再好再贵的东西,也没有自己的日子珍贵,再好的东西,只有和你一起度过快乐的日子才有价值。
人们追求美好事物,追求奢侈品,常常忘了人生苦短,以至于舍本逐末——人已经不在了,衣服还是新的,这种事情不常见,却也不少见。
两年前,德国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建议我一起出手买下一批手表——他所在的城市汉堡,是德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海运发达,商贾云集。一家熟悉的表店里新登了几块老版本的珍贵手表;收藏级品相,低于市场价出货。
你几乎可以想象这些手表的原主一定是位老玩家,去世之后,这些沉睡在保险柜里多年的玩具被后人拿出来变现,在接下来的转手倒卖中,一定会有商人从中获利,也会有爱好者将其瓜分,在各取所需的同时,有几人会想起这位原主的人生和那些曾经属于他的玩具?
小沈阳说,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人死了,钱没花了。只有面对此等人生无常,你才能知道广告里说的奢侈品“代代相传”“传家风范”都是骗人的。
这种人生的真相,在商场专柜是永远看不到的,那儿常见的是气势如虹的土豪和野心勃勃的金融新贵,他们太忙碌了,麻将桌和交易软件在等着他们。 土豪们不必细说,数十年来,这个群体就一直是大家茶余饭后笑话的目标——虽然这种嘲笑往往伴随着嫉妒。而金融新贵则不一样,如果说十年前大家还对这个行业没什么认识的话,那么随着几次金融危机,这个特殊的群体反而越来越成为大家眼中的明星。
有一阵我住金融街,用手机交友软件扫一扫,发现附近卖保险的小弟、银行前台的小妹全都自称是金融业的。可以想象,大家普遍认为年少多金的感觉很酷,但凡行业擦点边的都喜欢把自己当成华尔街少年得意的金融天才——人称“金童”。
真正金童就得有个金童的样子,穿衣戴帽就得讲究。
瑞士银行有一份著名的着装规范,法语写的,40页,我不懂法语,但会看照片,里面的配图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货色,最多算中规中矩,属于是零售业务员水准,绝对不能代表高层次高收入的分析员交易员水平;而著名的《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也喜欢请人写投资银行男士应该穿什么衣服的建议性文章,结果这种文章读者并不买账,三天两头在评论栏里遭人嘲讽。
其实“金童”穿衣很简单,直接奔着最贵的去。意大利有三五个最贵的牌子,从内衣到皮鞋,从手套袜子到领带香水都做——简直可以负责把你从头包到脚,如果还嫌不够,可以这个名单后面添加一两个法国牌子……总之,这个名单绝不超过10个。
有些人喜欢忽悠什么量体裁衣、定制,根据我的经验,鼓吹这些概念的人里有9成买不起好牌子也去不起英国的裁缝街,只能找些街头小店或者干脆上网“定制”。
其实意大利最贵的几个厂商都不在意“定制”的概念,原因一是绝大多数正常人用不上,第二就是能买得起这些衣服的金童和大哥们没时间搞这些事情。
我见过些国内券行的80后分析员,走时尚金童路线,爱买潮流品牌,喜欢编织的皮带,绣着蜘蛛的衬衫,皮鞋我没忍心看。
其实如果经济基础暂时够不着,或是对衣装不太感冒,那么忘记电影《华尔街》里证券大亨戈登花哨的衬衫和裤子,老老实实买点踏实朴素的西装衬衫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西装的产品线叫“金羊毛”(golden fleece)——这个词在英语里还有“精英”的意思。如果是金童,穿金羊毛最合适了,好歹都是“金”字辈的。
编辑/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