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实施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要求下,要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注重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笔者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升。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对于任何学科、任何环境、任何学习阶段的教育都是这样,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基于以上观点和要求,教师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这一理念作为首要和根本的任务,并且随时制订有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学段目标。
二、探索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新课程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背景因素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师生组成的教学共同体中,通过师生交往为主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总目标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下载,而且要学会使用下载工具,了解各类下载工具的特点。我是以最常用的迅雷为例来讲解的,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网页上,有精彩的动画,你怎样才能利用工具把它下载下来呢?在接到这个任务后,很多学生不以为然,动手一试才知道并不容易解决,还有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网站的文字和图片是不能简单地右击下载下来的,这些都是跟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技巧,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以提高。
三、尝试“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做好四件事:提出明确的任务;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发展日趋成熟,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富于创新。因此,信息技术学习氛围的形成,除了课程中规定的任务外,关键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营造轻松、自由、形式多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必安排得太满,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上网阅读网站上的新闻,甚至也可玩一些积极健康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同时通过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和开展各种信息技术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注重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评价形式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根据信息技术课学科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我们还应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评价他们。以前,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在课改条件下,教师应下大力气钻研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出现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这样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渭南市瑞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