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自己的课堂做起,认真研读新课标,探索新的路子,有效实施多样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是广大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新课程;研读新课标;探索新路子;有效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必将带来诸多影响,其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教师教学方式观念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我们教师首先得彻底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子,有效实施多样化教学。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现将自己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多样化教学方式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我在教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探索式学习、主动式质疑、开放式讨论、边讲边试验、自主式练习、评价式交流”等教学方式。
一、探索式预习
利用现有教材的特点——知识点的引入不拘一格,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尤其是很多插图,以清晰的素描表示实验过程,以宣传画的形式介绍物质的用途,以精美的照片宣传科技成果,科学家的风采、环境的现状。另一个特色是,语言精练的导入语或该章的重点,展示该章的研究思路,或以学生的眼光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知识兴趣。这些都为学生探索式预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就是抓住这些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对问题沿着一定的思路有目的地有重点地进行探索式预习。
二、主动式质疑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问难质疑是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很关键的一招,无“疑”可“质”的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什么都懂,这种人几乎没有,一种是什么都不懂,这种人极少。我们的学生正青春年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的幻想,也充满了质疑与困惑,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将他们的好奇引向求知,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共同析疑排困解惑。在教学中,我们提出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地“想”、大胆的“质”、大胆地“疑”,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对待质疑的学生,我始终抱着鼓励赞赏的态度,哪怕问题再幼稚、再荒唐、再离奇、再怪诞,也不能有半点厌烦、不齿、埋怨、责怪的表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质疑环境。
三、开放式讨论
讨论,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供了机会,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无穷发散、无限突破、无边联想的很好的形式。开放是指讨论形式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后者尤其重要。实际操作中,我们一般都要求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设计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掌握“推迟评价”的评价,只有当学生认为思路穷尽以后才能对各个方案从科学性、经济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还应回过头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佳方案。例如,对“粗盐的提纯”方案的设计时,分小组进行讨论,气氛比较热烈,小组提出了几种方案,针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采用启发的方式设问,如:你设计在对除杂时加入试剂的顺序、试剂的用量,试剂过量后如何处理?你设计的除杂方法中有没有引入其他的杂质离子?杂质离子如何除去?让学生讨论得到合理的方案。当然,对于富有想象、愿意思考、敢于冲破束缚的创造精神,我们要给予高度评价,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自主式练习
练习是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重要形式,无论新课标,还是哪种教育形式,练习这个环节是不可少的。我们知道,科学素质的培养不是以降低质量和减少信息输入量为代价的,相反,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兴趣,输入尽可能多的科技信息,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练习,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过程、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若能坚持进行自主性训练,则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人格,形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新课标化学1每章都有“归纳与整理”,每个课题后都配有一定的练习,我们每次选其中的2~3道题作为必交作业给老师批改,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余的给学生自主支配。
五、亲自设计并动手做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实践性和易感知性。新课程理念中更加重视实验教学,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以此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并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的要求,根据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同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具体的要求。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
六、评价式交流
交流是思想的撞击,是智慧的糅合,是创造力的对接。评价是对自己学习的成果进行阶段式的小结,是对他人见解进行领会、补充或反诘。新课标化学1每章都编写了语言精练、重点突出的“归纳与整理”内容,不但有方法指导,而且有知识的串线结网。评价式交流的素材可以是章节复习也可以是单元体会、心得、感受、见地,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领会程度不一,见地不一,对习题的解答思路不一,交流时难免产生“争执”,而这个争执恰恰是我们希望出现的场面。比如,第一、二单元的测试题,没有逐一评讲出现问题最多的试题,我将试卷发下去后让学生互评、交流,让他们在争论中使问题明确化,通过争论的问题总是令人难以忘记的。对于争论达不到统一的问题,老师再参评,并适时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
新课标的实施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师已形成了以“教”为中心的习惯,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成了被“哺育”的一代,对大家来说都不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教法去尝试,不能等不能靠。我们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设计教学。以上是自己的一些体会,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矿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