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3-12-29 00:00:00林秀华
新课程·上旬 2013年4期

摘 要: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激起兴趣;探索规律,引起兴趣;质疑问难,引发兴趣;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促进兴趣。

关键词:兴趣;联系实际;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但是好奇心没有明确的目标,容易得到满足,并常常在满足之后很快地消失。而兴趣有较为明确的目标,一旦得到满足,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浓厚。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但由于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学生理解、掌握与应用数学概念、定律、性质、法则等数学知识时,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与要求。数学知识蕴含着许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

一、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就是由讨论数学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圆的周长”新课引入时,教师先播放课件:小明和小强比赛跑,小明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强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明获胜。小强看到小明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他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小明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小强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这样既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后继学习和深入探究埋下了伏笔,把两个小朋友进行赛跑比赛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了周长概念。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饶有趣味,也容易理解,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探索规律,引起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为了让学生能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师很快地判断这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有些学生感到惊讶,说了一些比较大的数,教师都准确无误地作出了判断。这时学生讨论起来了,教师为什么能准确地判断这些数是不是2的倍数呢?它有什么规律?从而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进而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的结论。当学生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进一步提出: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解疑的心理需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整数68的末尾添上0(分别板书:680,6800,68000),现在的数有什么变化?如果在6.8的末尾添上0呢?(分别板书6.80,6.800,

6.8000),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教师让学生观察整数、小数的末尾添0后,数的大小变化规律,提出问题:那么分数呢?怎样给分数添0?添0后会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设置悬念不仅在新课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久。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概念后,要求学生对长8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说出求周长的方法。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列出了如下几个不同的算式:8+3+8+3、8+8+3+3、8×2+3×2、(8+3)×2。这时充分肯定这几种算法都是对的,都能够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进而提出:哪种方法最简便?启发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并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稍后又问:你们能想出求正方形周长的办法吗?为什么?从疑到不疑的过程不断反复,让学生的思维绐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中,在最长的时间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促进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并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做到边看、边想、边动手,有时还要口述操作过程,这样做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心理需要,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想知道“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是什么?它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做个小实验,桌面上有3个圆,各人先观察,猜想,然后小组四人合作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下表中:

通过测量,汇报得出数据:直径3厘米,周长为9厘米多一些;直径9厘米,周长为27厘米多一些;直径12厘米,周长为36厘米多一些。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了圆的周长与它直径有关系。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继续实验并算出每个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把商记录下来。通过计算学生又发现:这三个圆中,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样就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讨论交流中,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学困生,他的自卑感和紧张的压力也会消失。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石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