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简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操作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操作;策略
随着新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但纵观当前课堂中的操作活动,不难发现,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的真实内涵。如何实施真正有效的动手实践操作活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简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操作的策略。
一、规范操作常规,保障有效操作
小学生天性好动,课堂上只要一操作就非常热闹,有时候教师都控制不了局面。所以,要保证操作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建立必要的课堂操作常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操作活动前学具要以固定的形式固定在位置上,不放其他物品,操作前先听清楚操作的要求,宣布开始再动手,宣布结束时应及时停手。操作时,有条有理,轻拿轻放,教师或学生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倾听和思考。学生要养成操作后注意保留结果,说说操作所得出的结论,
讨论完再把学具迅速收掉,待课后再进行分类整理等良好习惯。
二、改进操作材料,促进有效操作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探索与操作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选取材料,方便易行
方便、直观、实用的学具是进行操作活动的必备条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具、学具越是方便易行,越能受到师生的青睐。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0以内数”和“分与合”等内容时,我就让学生准备1~10的扑克牌来代替数字卡片进行操作活动,按顺序排列这10张牌,同学或师生之间互玩猜牌游戏、出牌游戏、给牌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这样的学具非常直观又易于展示,而且不需制作也不易损坏。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2.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时,学生使用的学具主要是计数器,学生学具盒的计数器是插座型的,操作时需要学生先进行组装才能使用,而且一粒一粒的小珠子很容易遗失。因此,我建议学生在平时使用现成的计数器。但在练习“在计数器上拨3颗珠,可以表示出哪些两位数?”的操作中,利用现成的计数器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我及时地让学生换成组装的计数器,只使用三颗珠来拨数,学生每次移动一粒,既方便又迅速。我还趁机拓展,让学生尝试用4颗珠、7颗珠可以表示出哪些两位数。只要教师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使用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时,请学生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用两个手指夹一根铅笔,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铅笔?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这样的操作,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
远的。
三、设计操作过程,实现有效操作
在操作中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合理的操作,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分以下几个合理的步骤进行操作,才能有效地体验、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首先是“看一看、摸一摸”的操作,让学生对物体表面进行初步的感知;第二个操作活动是“分一分、说一说”的操作,让学生进行区分物体的属性;第三个操作活动是认识各种物体的名称;第四个操作活动“搭一搭、滚一滚”是针对物体的曲面和平面的区分而采取的活动;第五个操作活动“拿一拿、比一比”是让学生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这样的操作过程总结出物体的联系和区别,从而很好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实现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四、优化操作形式,提高操作实效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有探究性操作、验证性操作,还有应用性操作,如,一年级下册“统计”教学中“想想做做”第1题:抛20次花片,并画“√”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操作抛硬币代替抛花片,并优化动手操作的形式,先让硬币旋转起几圈再压停住硬币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情况,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抛硬币随地乱滚的现象。
实践证明,操作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概念形成、规律的发现、算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观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规范操作常规,改进操作材料,抓住数学的本质,合理设计操作过程,优化操作形式,设计出适时、适度、适量的,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从而发挥操作活动有效教学的功能。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绸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