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生成的教学策略

2013-12-29 00:00:00李红
新课程·上旬 2013年4期

摘 要: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形成了可变的师生多向互动关系,形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动生成;策略

一、利用教材,预设生成

案例: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即将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的为闰年,有余数的为平年之后,教师没有急于交代对于整百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而是继续出示2096年这个年份让他们判断,使他们更确定自己的推测。紧接着,教师又问学生:“2096年之后的第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2100年。”看到学生对自己的想法非常肯定,教师又根据学生的提议用多媒体显示出2100年的年历,当多媒体显示这一年的二月份只有28天时,学生十分疑惑,甚至怀疑电脑出现了问题,进而强烈地要求知道“为什么”。

预设与生成相互依存,如果没有课前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课堂上十分精彩的生成。无论教学思想怎么变革,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都必须重视预设。尽管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的过程,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我们教师都要尽可能站在学生角度并将其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去思考,要备学生所思所想,要对教学目标、任务、方法、过程以及每一个具体的细节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探究,力争将课堂教学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

二、调整预设,动态生成

案例:认识立体图形

学生把带来的各种立体图形分类后,部分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放在桌子上,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不敢放下。我观察了片刻,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他想放又不敢放。于是,我改变了预设。

师:你们为什么不把球放下?

生:老师,球会跑的?

师:它是怎么跑的?

学生的心情从紧张中顿时受到了安慰,大胆地放手试起来,有的学生还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证明给大家看。

师:真棒!还有谁会跑?

生:圆柱。但它不会乱跑,比较听话地跑。(前后或左右跑)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

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

课堂是丰富的,生成是精彩的。学生“不敢放下,球会跑”的同感,引发了学生“那放手试球怎么跑”的自主行为,让我改变了“看、摸、滚”的教学预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促进了“非预设生成”,生成了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三、随机应变,抓住生成

案例:在教“加减混合运算”时出示这样一道题:汽车上原来有35人,到一个站点后有12人上车,有9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我原来的预设是:通过让学生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明白上车人会增多,应使用加法;下车人会减少,应使用减法,从而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

生1:我有不同的方法。

师:那你来说说。

生1:我是12-9=3人,35+3=38人。

师:嗯。(我弄清了他的意图,可其他的孩子大多一脸的糊涂)那你能说说每一步你都算了什么?

生1:12-9算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多3个,所以35+3=38人。

生2:可是如果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

师: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不妨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上车9人,下车12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

生(大多数人的意见):我会我会。上车的9人就是35+9=44人,下车的12人,就是44-12=32人。

生2(不死心追问):可是用生1的办法就不能做了。

生3(急得站了起来):可以做,可以做。还用12-9=3人,算下车的比上车的多3人,再算35-3=32人,就是多下了3人后车上剩下的人。

生2(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真可以做呀,我也会了。

(正在我想再次结束这个题目时,我听见不知谁嘀咕了一句。)

生4:那如果35人是到站后剩下的人数,那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呢?

师:生4真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个问题,即有12人上车,9人下车后,汽车上剩下35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他解答。

生:12-9=3人,是上车比下车多3人,35-3=32人,因为多上了3个人才会有35人,所以要减去3人。

思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但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面对这些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抓住,把这些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放大,让它“临场闪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容,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师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变单纯的“传递”与“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发现”与“建构”,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