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前导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起课堂的活力。通过实例分析了导入设置的三个作用,指出一节课的有效导入设计对学生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前导入;设计;作用
一、课前导入设计
课前导入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的,一个好的导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课堂的活力。我在教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一课时,课前导入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这里有三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白醋、一杯澄清的石灰水,哪位同学能想办法把他们区分开?大家讨论一下,看谁想的办法最好?然后上台把他们区分开,并讲清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有一位学生上台用“闻”的方法指出白醋并说出理由(醋有酸味);接着另一个学生上来区分自来水和澄清的石灰水,我问他怎样区分,他说:“澄清的石灰水遇上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浑浊,往这两杯水里吹气,如果哪杯水变浑浊,就说明那杯水是澄清的石灰水”,他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他拿起桌上的吸管往两杯水里吹气,分辨出了哪杯是自来水、哪杯是澄清的石灰水。
二、导入设置的作用
让学生分辨三杯没有标签的自来水、白醋、澄清的石灰水,这一导入环节是我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特意设计的,这一导入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起到了链接的作用,凸显了课前导入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的有效环节,也为学生辨析物质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提供了研究的素材。我认为该导入环节的设置有以下三个作用:
1.通过让学生“辨液体”,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诱发其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既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也是教师对学生关于“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这一知识前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的有效途径。
2.本节课在指导学生探究蜡烛的变化活动时有一实验,即“将另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壁上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是要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而课前“辨液体”的导入使学生能用已有知识解释实验现象,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
3.在学生进行了“加热蜡烛、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得出物质变化分为“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后进行拓展训练时,我课前就把浑浊的石灰水让学生辨析,这一变化是什么变化,学生由于有了亲眼目睹刚才石灰水变浑浊的经历,很快就能说出这一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课前预设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一节课的有效导入设计对学
生高效实现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一个看似平常的“辨析液体”的导入环节,其实是把学生的前概念、探究新知的证据与课后拓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作者单位 山西省霍州市白龙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