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探索

2013-12-29 00:00:00陈丽君
新课程·上旬 2013年4期

摘 要:通过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有效性的实施途径,提出了作业有效性的标准以及促进数学作业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从而确保作业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作业布置;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布置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数学作业,关键在于打破那种传统的题海型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的作业模式。

一、作业内容要精练选择,精心设计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巩固提高数学知识又考虑数学思想的渗透。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教材,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精选的作业题既可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效率。

二、作业布置要层次分明,针对性强

教育要素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要求作业布置必须有层次性,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原则。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作业。如可以将作业设计分为必答题与选做题。适量的、基础的、典型性的题目必答。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做,从而对作业在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调控,使学困生能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让学生喜爱做作业。

三、作业形式要灵活多变,富有情趣

1.变“传统习题”为“探究习题”,使学生在类比探究中生成新知识。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便能牢固记住过程和结果,还能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

2.变“布置作业”为“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去编制问题和习题,以巩固和完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既使学生享受到了自我创造的愉悦又使他们主动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知识体系。

3.变“笔答作业”为“趣味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总之,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是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教师应该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数学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职能,把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真正落实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