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知识拓展 培养实践能力

2013-12-29 00:00:00罗芳琴
新课程·上旬 2013年4期

摘 要: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知识拓展提供前提。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实现知识拓展。提供学生交流课内外阅读感受、成果展示的机会,增强语文实践能力。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为学生拓展知识建起坚实的平台。

关键词:知识拓展;实践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感受

知识的拓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恢复语文阅读鲜活的面目。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能力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下面我结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学习内容,谈谈如何注重知识拓展,培养实践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拓展课内学习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蓝本,注重让学生阅读品味,提倡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以阅读带动学生的听说写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如,在学习《画家和牧童》这课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得非常生动,还配了一幅非常形象的插图,学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课本,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发挥学生的联想来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会,说说你想对谁说什么?学生有的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你是个谦虚的人!”……有的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真是爱观察的孩子!”……这样孩子们在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从课本内走向课外,促成了教材内容向课外知识延伸,实现了知识拓展,增强了语文实践能力。

二、把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课内阅读为引子,把孩子们带进广袤无垠的课外阅读中去。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知识拓展提供前提

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非常强,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合理引导,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让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让学习兴趣真正成为一种学习需要。比如,教学《恐龙的灭绝》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恐龙的世界里。看到这些活灵活现的恐龙,人们不禁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呢?”是地球的突然变冷,使它们耐不住寒冷,还是行星的撞击,是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孩子们的好奇,兴趣都上来了,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积极探索,追本溯源,“走出”课文,“走出”课堂,搜索阅读有关恐龙的资料,探索恐龙灭绝的秘密。

2.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实现知识拓展

要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把握时机,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相统一的阅读材料。如,学完《丑小鸭》,向学生推荐《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从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拓展知识容量,让孩子在童话故事里受到熏陶感化,从而实现阅读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如,学习《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后,让学生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等寓言故事,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让学生在情感和经历上都得到愉快的成功体验。

3.提供学生交流课内外阅读感受,成果展示的机会,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也是学生的展示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体现阅读的课内外结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开展形式不一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是讲故事比赛、朗诵会、猜谜语,演讲课本剧等。学习《难忘的泼水节》,就可以让学生开个有关周总理的故事会,或是有关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介绍会,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成果,并能够与同学交流,得到展示。不但能促进学生不断地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拓展知识搭建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的拓展。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懂得收听或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节目。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搜索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相关的信息。这样不但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还可增加知识储备。同时,教师也要巧妙利用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积极性,为学生拓展知识建起坚实的平台。让我们每个教师真正做到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教材!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安市北门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