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013-12-29 00:00:00戴飞月
新课程·上旬 2013年4期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必须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导演。中学地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该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1.备课要学情化

在新课程中,要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和教学内容来整合学科资源,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学情分析放在首位,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水平、个性化需要、学习习惯,还要分析所教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教师只有先了解了学生,才能做到灵活调控,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分层次提升。

2.备课要动态化

如今,现代网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备课可采用现代化网络备课模式,采取先集体合作再个人发挥。“备课组”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通案”进行修改,形成特色的“个案”。每位教师讲完课后及时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总结反馈,完成后及时上传到服务器,以便“备课组”教师共享资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改、总结、提升。

3.备课要生活化

新课程越来越需要地理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社区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贯通学生的地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稚化”自己,用一颗“年少的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应突出新课程教学活动中三维学习目标的整合,充分考虑地理学科的特点,利用青少年普遍的好动、好奇、好胜、好群心理,学习活动中求新、求奇、求趣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各环节的结构时,要合理、过渡自然、科学完整,注意各环节的时间分配,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作为教师只有采取新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为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从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地理课堂上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时间去学习,去交流,把时间还给学生。

2.课堂上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地理问题,去探索应用地理规律,去概括提炼地理概念,去解读体悟地理教材中的难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万不得已的时候再讲,把学生由学习的“边缘地带”带向中心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课堂上把表述权还给学生

传统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大都是“一言堂”,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去听、去接受。“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真心让学生去表达,耐心听学生来回答,细心观察学生交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适合学生讲解的地方一定让学生讲,真正做到在地理课堂上把表述权给学生,这既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4.课堂上把探究权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要选准探究学习的切入点,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要适度、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只有真正把探究权还给了学生,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快乐的合作氛围,学生才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进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这样才有利于地理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互助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把评价权送给学生

新课程指出: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但要促进学业上的进步,而且要推动人的潜能的开发。评价的功能不仅是甄别和选拔,而是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教育、改进和提高,增强自信。评价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师,还要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遵循激励性、发展性、过程性、个性化评价的原则,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会赏识别人。同时,通过学生的互评也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激励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三、课后作业以学生为主体

1.作业有灵活性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确定训练内容时要关注个体差异和班级差异,再根据学情精选题目,还要注重变式训练中的题要有思维含量。

2.作业有探究性

拓展生成,引发学生课后探索。新课标中指出在生活中学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地理跟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给学生留作业的时候要尽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与乡土相结合,与社区相结合,作业要有探究性。看一个教学过程成功与否,主要的不应该是看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否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能够生成新的探究点。从一定意义上说,通过一个教学过程,如果你的学生提出新的疑问、新的思考,你的教学就获得了成功。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