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13-12-29 00:00:00
当代人 2013年4期

“东方人类故乡”泥河湾探源工程启动

河北省文物局近日透露,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目前已开始实施。该工程旨在对有“人类东方故乡”之称的泥河湾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多部门专家联合“解密”泥河湾。

据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介绍,截至目前,泥河湾遗址群已发现早期人类文化遗存156处,全世界发现的53处百万年以上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40处,特别是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迹象。

谢飞说,目前“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人类起源、地质及环境背景研究”项目已获河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这是东方人类探源工程的基础研究课题,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担,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合作研究。

谢飞说,该项目主要通过对古人类文化遗址遗物的分析,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由相互联系的旧石器考古、地质学、环境学3个课题、11个专题组成。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揭示泥河湾盆地古人类产生、演化的地质背景和古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力争在早期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谢飞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为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提供科学支撑,推动泥河湾盆地古人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另悉,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于已正式成立。谢飞说,该研究院作为一个开放型研究平台,将汇集国内外考古学、古人类学、地层学、哺乳动物学等各领域研究专家参与研究泥河湾。

泥河湾遗址群分布在河北省阳原县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因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

学者详解保定古莲花池碑刻

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博物馆馆长柴汝新与当地学者苏禄煊耗时7年著书《古莲花池碑文精选》,详细考证和注解中国“十大名园”之一保定古莲花池内清帝御书碑群、《莲池书院法帖》等所涉及的84方碑刻。

保定古莲花池现存200余方碑刻,其形制多为竖碑和壁碑及经幢等。其中,反映古莲花池曾作为行宫特殊历史地位的30方清帝御书碑刻,汇集唐、宋、元、明书法大家上乘之作的《莲池书院法帖》及体现中日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等最为著名。

据柴汝新介绍,古莲花池内的碑刻,镌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写碑手”苏灵芝的《唐田琬德政碑》。最为珍稀的是1962年在保定北郊韩庄发掘出土的两座明刻西夏文经幢,这是中国目前罕见的研究党项族晚期历史及其文字的珍贵资料,说明西夏文至明代弘治年间仍被使用,比“不逾元末”的旧说多了100余年。

《古莲花池碑文精选》一书分“园中旧藏碑刻”和“近现代新增碑刻”两大部分。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成武称,古莲花池内的碑刻承载着史学、经学、文学、书学等重要信息,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古莲花池碑文精选》一书为古莲花池文化学者奠定了扎实的研究基石。唐县发现唐代墓志 佐证古中山国都城所在

唐县有关部门近日透露,该县文保所新收藏的一块唐代墓志,再次为古中山国都城曾在唐县提供了佐证。文保专家称,这对研究古中山国历史和唐县历史沿革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文物是唐县原政协副主席宗健在为编纂宗氏家谱征集文物资料时,在该县都亭乡宗高和村获得,并于近期捐献给县文保所进行永久收藏。

据唐县文保所所长苑永涛介绍,该墓志为汉白玉材质,长54厘米、宽33厘米、厚6厘米,行书字体,记录了唐代居士孙家璧籍贯、生卒年代、安葬位置和古中山城的位置。墓志的最大价值在于明确记载了孙家璧墓位于“中山之西南”方向,且与墓及中山城“山连”,即表明古中山城在墓的东北方向。

苑永涛称,该墓志所在地宗高和村正好位于史书记载的中山国都城中山城,即今唐县北店头乡南城子村和北城子村的西南方向,且中间有山相连。这为中山国都城曾在唐县提供了有力佐证,也说明唐县在历史上曾被中山国管辖。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叫中山国,战国时期处在燕南赵北之间,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中山国这朵奇葩一直闪烁着神秘的光彩,史册上关于它的记载很多,首次出现在公元前506年,直至公元前295年赵国灭中山国的200多年间,都依稀可见。《史记》、《左传》、《竹书纪年》等重要典籍里,都有关于中山国的记载。西汉末年刘向的《战国策》对其“待遇”最高,不但专门设有《中山策》,还把中山国和战国七雄同等对待。但这些记载都比较零乱,总共也就1万多字,还缺乏准确的和正面的描述,以至于使中山国披上了模糊的外衣。

唐县为古唐侯尧之封地,其名肇于上古,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唐县在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县,因古为唐侯国得名唐县。历经沧桑岁月演变,县名得以保留,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唐县境内现存的中山国长城遗址,至今长城走向、残存石砌墙体、望台、战台等依然清晰可辨。

“口梆子”摄影展 记录张垣戏曲历史

近日,由林之森、卢江两位民间摄影师拍摄的66幅“口梆子”人物作品和50幅“口梆子”脸谱作品在张家口展出。

据中国摄影协会会员、摄影师卢江介绍,选择拍摄口梆子人物及脸谱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她自己的戏曲语言,口梆子就是张家口语言文化代表。拍摄口梆子人物和脸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触张家口戏曲,从而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现年71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张受仓是这次展出作品中被拍摄人物年龄最大的演员。他说,戏如人生,他从13岁开始演戏,一直演到现在。坚持60多年特别难,可是不能放弃家乡的大戏,再苦也要坚持。

据了解,口梆子来源于山西中路梆子,清康熙年间,张家口至库伦商贸大道张库商道开通,山西中路梆子也随晋商流布到张家口。张家口旧称张垣,亦称东口,口梆子故有“东口山西中路梆子”之称谓。目前,口梆子已经成为张家口地标性的戏曲艺术,距今已有200多年的传承。2008年口梆子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末民初“节油灯” 折射环保理念

张家口市宣化区民间收藏家王兆生最近收藏了一盏清末民初烧制的“节油灯”,外形像一把茶壶,具有节油减排之功能。他说,把玩这盏灯,最让人敬佩的就是古人的节能减排精神。

这盏灯,外形看像一个葫芦瓶。灯身分上中下三部分,最下部分是一个放油的圆肚形壶,壶的前后分别安有一个嘴儿和一个把儿;中间是一个放水的凹形托盘儿;盘上面是一个拇指粗的圆管儿灯身,灯身的顶端呈喇叭口状,灯捻儿便从喇叭口通过灯身直伸进放油的壶里。使用时,油就会被顺势从壶体中吸上来。

据王兆生介绍,这盏灯,奇就奇在它的节能减排上。他说,灯的上面是灯头,下面是壶,中间部分是一个盛水的凹形托盘儿,当最上端的灯盘、灯身被灯头火烧热后,热量逐渐由上传到水盘,水盘里的水就把热量截住并逐渐冷却,使热量不再往下传导,油就得到水的保护不再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的效果。而灯火造成的烟雾也可以顺势降落到托盘里,减少空气污染。据说,使用这盏灯,可以省油三成

王兆生说,古代的油灯大多做成碗形,用碗直接盛灯油,灯芯直接搭在碗边点燃。当点着的灯头火把碗逐渐烧热后,碗中的油就开始蒸发、冒烟,油就这样浪费掉了,还产生油烟。为了省油,有人就把碗做成双层,中间是空的,通过外壁上的预留孔注入水,碗的内外壁就被冷却了,油就不发热了,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据宣化区文物保护所所长刘海文介绍,这盏青花瓷油灯,应该是清晚期民窑烧制的精品。它究竟值多少钱,已经不很重要,但其体现的节能减排精神,启发我们思考。

武强大型史志 为2200余年历史“寻根”

由政协河北省武强县委员会编著的“家谱”式大型史志书籍《武强姓氏与村庄》近日举行了首发式,将为“年画之乡”“千年古县”武强县2200余年历史“寻根”。

武强地处燕赵腹地,是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也是中国著名的“年画之乡”。据史志记载,武强始于夏商时期,正式建制于两汉。仅被称为“中国农耕文化杰出代表”的武强年画就有500多年历史。

据《武强县姓氏与村庄》一书主编侯金栋介绍,该书历时4年多的时间,百人参与编辑、1000余人参加进村入户的具体调查,全书570页,35万字,是一部“家谱”式的大型史志书籍。它涉及对全县238个村、158个姓氏古往今来的考证,是一本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的史志书籍,是一本以寻根形式凝聚民心的百科全书。在衡水市,该书是第一本县级对“姓氏村庄”进行全面考证的文史书籍。

从事多年地方志工作、现《武强县志》主编张凤雨说,姓氏与村庄,是人人都涉及到的民间文化,对于凝聚民族力量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一些姓氏中,出现过许多清官、乡贤、义士和有声望的名人,在今天的德化教育中能起到荣乡树典、尊老敬祖、和亲睦族、崇贤厚德、弘扬正气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