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随文小练笔为阅读和写作开辟了一条短、平、快的写作通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融读与写为一体。学生随机地仿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负担小,效率高,因而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细致、深入地找准引燃点,让文本言语得到增值,表达方法得到迁移,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教师要提供练笔的机会,拓展学生练笔的空间,让文本情、学生情和谐共振。
一、补写空白点
教材的文章中,不少作者运用了留白的艺术,言尽而意未尽,作者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想象、思考。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略写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把概括的内容写具体,把含蓄的内容明白地写出来,丰富文本的内容。如《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对小贝蒂救护燕子的内容只用寥寥一句话概括:“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于是,我结合文本的特点及课文的插图,找到了适合小练笔的点:小贝蒂到哪里寻找燕子?遇到了哪些困难?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小贝蒂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孩子们个个奋笔疾书,写下了令人感动的画面:“小贝蒂爬上树,用娇嫩的小手拨开雪,树杈上有一只呼吸微弱的燕子,她小心翼翼地把小燕子托在手心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冰凉的身体。”一个善良、仁爱的小贝蒂被孩子们刻画得很生动,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片断从孩子们的笔尖流淌出来。
教材中常常会有余音缭绕不绝于耳的情况出现,一个省略号、一个无声的动作都会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也是随文练笔的好机会。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晏子每次应答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动作:在面对楚国大臣的刁难时,晏子“看了看”;在面对楚王的嘲笑时,晏子“笑了笑”;在面对楚王的刁难时,晏子“站了起来”。看、笑、站,这三个动作看似平常,实际上隐藏了晏子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晏子动作背后的意义,走进晏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晏子看了看,看似轻描淡写的动作,在晏子眼里 ;这一笑,看似不经意,轻轻松松,其实是 ;这一站,不单单是 ,更是 。
这些内心补白设计,让学生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挥洒才情,呈现多元的答案。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潜在因素,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外貌,课文情节进行扩写,把语言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丰富课文的内涵。
二、找准动情点
教师要充分地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准确地把握随文练笔的着落点,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呼吸,心灵与文字直接对话。教师还要及时捕捉这种情感的积淀,把握恰当的时机使他们的语言得到内化,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练笔中,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在执教三年级《掌声》一课时,学生们沉浸在英子自卑、担心的情绪中,我让学生写下英子犹豫时的内心独白。过了一会儿,英子内心世界的无助、迷茫便跃然纸上了:
“我该怎么办呀?我真的矛盾呀!看到我走路的样子,大家一定会嘲笑我的。可是,老师叫到我,我还是要去的。我要自己给自己加油,哪怕是嘲笑,我也要坚强地挺过去。”
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笔随心动。在读到“英子讲完故事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送给你掌声,是想告诉你 。”学生文思如泉涌,纷纷提笔写下句句感人的话语,段段话语洋溢着暖人的情谊。
“我送给你掌声,是想告诉你,今天你终于在大家的面前走上了讲台,我真为你高兴,你战胜了恐惧和自卑。”
“我送给你掌声,是想告诉你,你的故事讲得真切而感人,我赞美你。”
“我送给你掌声,是想告诉你,我是你的朋友,看到你眼圈红了,我很担心你,我用掌声为你加油。”
我把孩子们的小练笔串联成诗,这一首首小诗在一阵阵掌声中传递着孩子们对英子的鼓励、支持、祝愿和理解。这样的小练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与灵性,从而建构起学生发自肺腑的精彩语言。课堂呈现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学生乐于在这方狭小的空间里放飞心灵,吐露言语。
又如《中彩那天》中的父亲为库伯捎的一张彩票中了一辆他梦寐以求的奔驰汽车。在得与失面前,父亲内心极其矛盾,他面临着一次道德的抉择。我抓住人物的心理矛盾设计了一个训练点:“同学们,此时父亲的内心是多么纠结啊!他的心里有两个问题在不停地折磨着他:是送,还是留呢?选择财富,还是选择道德?我将学生分成两派,展开激烈的争论,随后让学生以《抉择》为题写一篇小练笔。在学生的写话中,一个个真实的、进退两难的父亲呼之欲出。坚守诚信的道德准则在思维碰撞中得到了生动的演绎。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地挖掘训练的着眼点,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才能使课堂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搭建支架点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模仿能力特别强。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桥梁。如《荷叶圆圆》一课洋溢着童真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启发学生想象:“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带来了快乐,荷叶还会给哪些小动物和小朋友带来快乐呢?我出示句式,要求学生仿写:( )说:“荷叶是我的( )。孩子们兴味盎然,写道:
“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穿着花衣裳,跳着优美的舞蹈。荷花说:‘荷叶是我的遮阳伞。’荷花姐姐露出了美丽的笑容。我说:‘荷叶是我的颜料盒,我要用彩色笔将它变成多姿多彩的夏天。’”
学生在发现语言的规律的同时吸纳了文本的内涵,与文本情意相投,找到了语言的迁移点。
再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文章的第二小节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写一写:
“这棵樟树真高啊, ;这棵樟树真粗啊, ;这棵樟树真绿啊, 。
公园里的花真多啊, ;公园里的花真美啊,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
在教完《恐龙的灭绝》,学生了解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后,我安排了一个改写练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和想象选择一种恐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人们介绍恐龙的体型特征,并向人类说一说恐龙灭绝的原因。如此进行读写结合,以课文的经典段落为练笔的突破点,为学生提供了例文,使学生写起来有所依傍,有章可循。教师要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中,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教师要活用新教材,以文本为依托,遵循课文的情感脉络,寻觅最佳的结合点进行随文练笔,点亮学生思维和灵感的明灯,使学生写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在小练笔这块小天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