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反复”扬起情感之帆

2013-12-29 00:00:00钱银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2期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个情感,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教师经常把这种手法进行改装,迁移到朗读指导中,对某个短语或句子反复朗读,以唤起情感,丰富情感,升华情感,以品悟多元之意,表达强烈之情,使语文课堂流淌着浓浓之情。

一、创设情境,在反复中唤醒情感

文本不是无情物,作者的情感表达就隐藏在语言文字深处。教师可依据文本叙述的场景,分解为一个个细节,协助文本“显于象”,赋予语言以冷暖,引导学生在多个画面中,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去想象,让语言与情感融为一体,存活于学生的心灵中。

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的一个片段:

师:梅兰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阳光明媚的春天,小伙伴结伴踏青去了,梅兰芳在——(生: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师:烈日炎炎之下,梅兰芳还在——(生: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师:刺骨寒风之中,梅兰芳依然在——(生: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在上面片段中,教师有意延长还原时间,将“常常”还原为特定的语境:阳光明媚的春天、烈日炎炎之下,刺骨寒风之中。这样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想象,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学生深刻地感到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梅兰芳那种“勤学苦练、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朗读中得到很好的诠释。

再如,在教学《军神》一课中,我设计情境指导朗读:

师:手术开始了,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他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生1: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

师:手术继续进行着,沃克医生的头上渗出了汗水,他再一次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生2: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

师:手术快要结束了,沃克医生又一次对年轻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

生3: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

上面教学中,我依据沃克医生担心年轻人承受不了剧烈疼痛的心理,在文本基础上又添加两处细节:手术正进行和快要结束时医生的嘱托,让学生反复朗读“年轻人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加大了侧面烘托年轻人坚强毅力的力度。这样回环反复,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感悟到的军神形象一次比一次清晰,一次比一次高大,语言与情感同构共生。

二、围绕内容,在反复中丰富情感

1.同样的句子读出不同的感情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他们的思维不是用的同一个模子,言说的不是一种公共语言。在讲读中,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云房子》第五节:咦?云房子变小了,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儿去啦?读这些话时可用什么语气?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疑惑不解、惊讶、惋惜……接着,先后让“疑惑不解”组、“惊讶”组、“惋惜”组的同学都朗读这些话,读出自己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元化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用不同的感情朗读同一个课题

《蜗牛的奖杯》一课中,奖杯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随着情节的展开,蜗牛的心情不是一成不变(高兴→得意→懊悔),蜗牛对奖杯的态度在不断地变化,在讲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穿插读课题,读出不同的心情。

第一次,师:蜗牛捧着奖杯从高高的领奖台上走下来,小动物们把蜗牛团团围住,它们给蜗牛送去祝贺。(学生扮演各种小动物祝贺蜗牛)这时,奖杯是蜗牛的荣耀,我们该用什么心情读课题?(生心花怒放读着课题)

第二次,学生表演蜗牛背着奖杯到处炫耀自己。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蜗牛?此时用什么语气读课题?(生得意洋洋读着课题,把“蜗牛”二字读得重重的,拖得长长的,突出了奖杯的主人。)

第三次,昔日的飞行将军,现在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这时奖杯成了蜗牛的负担,我们又该怎样读课题?(生后悔莫及地读着课题)

这样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不同情境中,三次读课题,三种不同的心情,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读出了主人公不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意。

三、总结课文,在反复中升华情感

在讲读《孔繁森》接近尾声时,教师总结课文,并进行情感升华。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像雷锋一样的人,他是——(生:孔繁森)

师:他与藏族人民同吃苦共患难,把藏族老人当作自己的长辈,把藏族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他就是优秀的援藏干部——(生:孔繁森)

师: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屹立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生:孔繁森)

这里,学生不是单纯地读着课题,而是情感的表达。“孔繁森”不再是一个平常的代号,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

教无定法,贵在良法。“反复”手法的活用,是教师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智慧的具体体现,在表情悟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让我们借助“反复”,扬起情感之帆。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