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质量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其课堂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提问,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提问目的要明确,切忌误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明确的目的,它是为了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来解决问题。古人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警示,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亦是如此。请看这则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执教《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教师大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羊的主人修补羊圈的时间并不算晚的道理,向学生问道“:如果你是羊的主人,你会怎么做?”学生沉思片刻,纷纷举手回答:“我可能在丢羊的第一天就补好羊圈。”“老师,我会这么做,我不仅要及时修好羊圈,我还要在外边挖个陷阱抓住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有人马上接着说:“挖陷阱太费力,不如在外面安一个套野兽的卡子,也能抓住狼……”
由于这位教师的提问目的不明,他所问的话里没有明确排除“你不可对狼怎么做”这种想法,因而误导了学生的思维,也就出现了学生竞相攀比谁抓狼的办法更好这个局面。若教师这么一问:“如果你是羊的主人,你会在何时修补羊圈?”我想学生的回答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的结果。显然,教师的提问如果目的不明确,学生的思想就会被误导,思维就会发生偏差,浪费了时间,自然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二、提问语言要简洁,难易适度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对思维活动的展开没有益处的问题,而应是启人心智的问题,即每个问题都要有助于思维活动的展开,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请看这个教学片断:一位教师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黑板上出现了这几个问题:(1)仔细看图,这个人种了几棵葫芦?(2)葫芦的藤是什么样的?(3)花是什么颜色?(4)你觉得葫芦可爱吗?课本是这么说的:“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呀!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么简短的一段文章,这位教师却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啰啰嗦嗦,毫无难度可言。若是教师这么一问: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棵葫芦的可爱?我相信二年级的小学生也能很快找出答案。由此可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细碎,不能提纲挈领,加上没有适宜的难度,学生根本上无需动脑,只会机械作答,就更谈不上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了。
三、提问要抓住契机,重点突出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如果是没完没了,就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倦怠,而恰当的提问,则能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会积极思考,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我在授《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这节内容时,让学生认真朗读蔺相如和手下人的对话后,我马上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将相不和,秦国必然乘机来打赵国,请同学们想想赵国的结果会是怎样?学生纷纷答道:“赵国的百姓就要遭殃”,“秦强赵弱,赵国就有亡国的危险”。紧扣时机的一问,让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蔺相如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也正是蔺相如躲避廉颇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若能抓住重点,及时设问,对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提问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在生活中,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所以,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才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课文里“鸟的天堂”指的是哪里?(2)简要介绍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为什么作者前后看到的景象不同?(3)为什么作者说“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是理解型、概括型、分析型、评价型的问题的逐步深入。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几个故事?请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2)这几个故事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3)你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第一个问题只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表面的,感性的;第二个问题则深了一步,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思考,才能明白;第三个问题则必须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才能得到答案。学生回答出来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升华了。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到上述几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预想一些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提问,才会有的放矢,师生的互动才会水乳交融。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