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为“情”之基,有“感”才有“情”,无“感”则无“情”。然而,在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中,我们常把感情朗读的着眼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诸如:这几个字要读“重一点”;声调要“高昂些”;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才能让学生读出真感情呢?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笔者着重于以感促情,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充分感悟中,升华了情,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黄河的主人”是谁?(艄公)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呢?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最关键的语句。
出示句子1:“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是黄河的主人?(如履平地)什么意思?(好像在平地上走)能把这句话读得有感情吗?(学生读,但读得比较平淡)
第一次感悟“黄河的主人”
师:要把这句读好,我们还得来看看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黄河。
播放多媒体:黄河滚滚,浊浪排空的画面。(学生充分感知,用自己的话描述场面)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黄河的?能不能读出黄河的气势?
(学生练读,由于充分感知了画面,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就是这样的黄河,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却如履平地,真是——
生:黄河的主人。
师:我们再读这句话,相信将体会得更深刻。
(指名读,齐读,学生读得很动情)
第二次感悟“黄河的主人”
师:(出示羊皮筏子的多媒体画面并介绍)看到黄河上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纷纷发言,都表示担心、惊叹,对艄公表示佩服……)
师:作者的心情也是这样的,(出示课文第二、三小节)你们能读出作者的感受吗?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很生动)
师:看来坐羊皮筏子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们来听听第一次坐羊皮筏子的人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
师: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敢坐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发言的兴致极高,有的说不敢坐,因为太危险;有的说敢坐,因为艄公技术高……)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羊皮筏子上的乘客是怎么的从容和淡定的。请大家仔细地读读。
出示句子2:“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乘客的淡定从容?什么叫谈笑风生?他们为什么能这样从容呢?(侧面描写突出了艄公的技术高超)
师:能读出乘客的从容吗?(指名读,齐读)乘客的从容来自于艄公的技术高超,来自于艄公这位“黄河的主人”。假QBBiW/8yQHiyNIi8e1LY/J5/WSpeiQLtbphLGOnEP5A=如你是乘客会怎么对艄公说?
练习说话:“我”是当地的乘客,“我”会说: 。
“我”是外地的乘客,“我”会说: 。
“我”是外国的游客,“我”会说: 。
师:从大家的话语中,老师听出了同学们对艄公的感谢、敬佩和赞美,这时我们再读这句话(再次出示句子1),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齐读,读得更动情)
第三次感悟“黄河的主人”
师:那么艄公到底是怎样驾驶羊皮筏子的?请大家再次走进课文,把有关的语句划出来。
出示句子3:“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大胆地破浪前行。”
师: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师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抓“专心致志”“小心地”“ 大胆地”等关键词语谈体会)
师:这些都是直接描写,我们叫正面描写,写出了艄公的“勇敢、镇定、智慧、机敏”,我们把这两句合起来读读,要读出艄公的特点。
师:这样“的艄公真是值得敬仰和赞颂,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吧(再次出示的句子1)。
(师生齐读,情感达到了高潮)
师: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什么启示呢?请你写一写。
(师生交流,由于感知充分,学生从如何面对学习、生活、自然、人生谈体会,谈得非常深刻)
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直奔文本中心,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学生初读中心句而味道不足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走进文本,指导学生潜心会文,在理解“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这一问题上下足工夫,引导、点拨学生充分读书,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读书感悟中,情感一次又一次地加深,朗读也越来越到位,“黄河的主人”的人物形象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加厚,直至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屹立。
可见,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能硬性机械,只有立足文本,充分感悟,在学生悟透了的情况下,朗读情感才会像汩汩的甘泉一样从孩子的心灵深处自然流出。这种感情才是真感情,这样的朗读指导才真正有效!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