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点线面”战术 优化“单元整组”教学

2013-12-29 00:00:00金彩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2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围绕着专题进行编排的,每组课文既各显风格与特色,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有机的整体。这种编排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从全局着手,实行了“单元整组”教学策略,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主流教学思路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要优化“单元整组”教学,教师在实践中必须辅以一定的“战术”,对“单元整组”教学因材施教。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 “点、线、面”三类“战术”。只要巧妙灵活地运用这三类“战术”,“单元整组”教学目标就会实现得更丰满,语文教学就会更优化。

一、点——选穴位击要害

古人云:“点穴之妙,在于选中穴位,击中要害,灵在眼疾手快,视其准,点其速,力之雄,无不妙也。”教师在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时,也要找准“穴位”,方能击中“要害”。

“穴位”1:主题词。要想学生能够高效读书,除了必须尊重学生个性,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视读书为乐事外,更要指导和训练学生高效读书。抓主题词不啻为一剂“良方”。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组描写秋天的课文,“秋天”应是本组单元的“穴位”所在。上课前,我先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秋天”两个字,引导学生畅述对秋天的已有认识,回忆描写秋天的词语、诗歌、文章等,然后以“今年的秋天里,你想做些什么”的话题把学习目标抛给学生。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设计了“秋天的风采”系列活动:搞一次秋游活动,学几篇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举办一次秋天的诗歌朗诵会。在学生讨论热乎的时候,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读本组单元的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中的文章。

“穴位”2:导语。教材精心编写的导语,既揭示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又以优美而富有启迪的话语引导学生激情满怀地走进下一单元。因此,以导语为切入点,设计单元导读课,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从而孕育他们求知的欲望。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导语:“祖国的山山水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请阅读下面的课文……”学生一读这样的美文,喜爱山水之情油然而生,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功效。学完这组课文后再让学生熟读、美读这则导语,不但可以丰富语言积累,还能起到回味整组课文、提升情感的作用。

“穴位”3:口语交际和习作。每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几乎都与本单元的主题有关。如三年级上册第一组,无论是课文,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围绕着“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既是课文的延伸,又为习作设下铺垫。学生对此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我们可以将口语交际和习作作为引发点,设计单元导读课:先引导学生交流发生在课余的有趣事情,再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接着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初步记下自己的课余生活;然后设问:“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们的课余生活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激其热情。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将自己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一边倾听作者的心声,一边为作者的表达技巧而折服,主动积累,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种驱动,使学生能更快乐、更有效、更坚决地投入学习,达到了阅读为习作服务的目的。

二、线——牵一发而动全身

孔子曾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在整组单元的听说读写教学中,教师要对主题“一以贯之”,对一组课文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筹,或拢或捻,形成一条明晰的线,紧抓这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实践策略中,主要采用三种线式。

1.直线。在单元教学中,以某一主题为基点,按文本排列顺序进行教学,紧扣文本中能体现主题的关键点,将之串连成教学中流畅的直线。采用这种策略教学的较为普遍。

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写我国的“世界遗产”,课文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教师可以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基点,在该单元所有的文本中一以贯之:在《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课文中进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读读画画,结合“语文园地三”的“读读写写”“读读记记”和“日积月累”进行积累;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成果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组织“小小导游展风采”活动,向他人介绍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折线。该策略仍以某一主题为基点,但按照教学实际和教师对文本的把握,改变文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间,使其更适合学情、生情。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的主题是“感受父母之爱”,两篇精读,两篇略读,按正常顺序应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笔者将教学顺序变换为《慈母情深》—《学会看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因为学生对母爱感受更深一些,前两篇课文更容易激发情感。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母爱后,再引导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互相融合,使内容安排更合理,单元主题得到自然升华。

3.螺旋线。螺旋线式是指采用递进深入的教学策略,对同一主题形成螺旋递进式的反复感悟。

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四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泽东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的课文教学为例,采用如下教学流程。第一步,课前搜集资料。布置学生收集查找有关毛泽东的各种资料,为学文做好铺垫。第二步,有侧重地感悟人物情怀。《七律·长征》——体悟毛泽东无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情怀;《开国大典》——体悟革命成功的巨大喜悦和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悟伟大的父爱以及伟人的宽阔胸怀;《毛泽东在花山》——体悟毛泽东作为普通群众的情怀。第三步,再返回四篇课文,将毛泽东的凡人、诗人、父亲、革命领袖四种“角色”融合在一起,丰满人物性格。第四步,再返回到学生收集的资料中,开展“走进毛泽东”主题交流会,使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面——站山巅观全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文本经精读细研后,需要“站山巅观全貌”,以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体会,主要方式有回顾总结式和拓展延伸式。

1.回顾总结式

可以 “语文园地”为阵地,通过比较、讨论、归纳等方法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总结学法,突出重点,强化单元目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的认识,知识融会贯通。

2.拓展延伸式

依据单元内容选择合适的拓展阅读,通过读读演演、读读背背、读读赛赛、读读议议、读读写写,快速获取知识信息,进行能力迁移训练,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获得不同的质和量,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单元整组”教学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加强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单元整组”教学能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灵活的、有效的“战术”, “点、线、面”三维立体式配合“作战”,是优化“单元整组”教学的取胜之道。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