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比“教”更受重视。由于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个人,如何学习就成为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深入开展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教学“提速”,这些就显得异常突出。而采取整体起步,整组课文形成序列,分阶段要求,突破重点,整体回顾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是具有系统论教学意识的尝试。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帮助学生从模糊的整体出发认识部分,又在学生认识部分联系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帮助他们把握整体结构。这种“整体性单元教学”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揭示单元课文的内在联系,便于掌握训练目标
语文教材中每一组课文的编排,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特点,都有它内在的系统性。教学中,只有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每一组课文的编排意图,并根据不同单元、不同课型的一组课文,采取灵活适当的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苏教版第九册第二组课文是《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它们都是作者细致观察后写成的好文章,在写作特点方面都注重了细节描写。教学时,《装满昆虫的衣袋》可以抓重点句提挈全文,从“着迷”“迷恋”“痴迷”入手,引导学生扣词读文,学导结合;《变色龙》在理清文路后,抓住变色龙的外形怪、捕食快、变色多三点,直奔重点,读文领悟变色龙的特点;教《金蝉脱壳》一课,根据题目中“脱壳”,读懂蝉脱壳前“我”的期待、脱壳中“我”所见的奇异情景、脱壳后蝉虫的神奇变化,“三点一线”,丝丝入扣。这一组课文的教学,要立足于抓好动物的外形、动作、神态等来读悟,让学生认识到写好动物的文章,只有细致观察,并注重细节描写,才能使动物活灵活现、生趣盎然。
二、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便于导读自学
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既有独立性又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时,要抓住单元课文训练的各个要点,有机、有序地进行训练,形成单元教学知识网,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印象。其教学程序可为:整体切入——部分突破——整体回顾。教学中,根据每组课文的特点,科学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练习,巧妙设计整体性的作业。课堂教学采取纵横结合的结构:横向,比较、分析整组课文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表现形式和写作方法;纵向,沿着一篇文章的讲析,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形式。二者有机结合,以横向为主线,以纵向为引线,这样较好地处理了分阶段要求、重点突破的问题,进行整体训练。例如,第十一册第六单元《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渔钩》、《小英雄雨来》这几篇课文,其思想内容都是写的英雄人物或革命先烈,文章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详略得当,注重人物外表和内心的描写。因此,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在比较、分析、总结前两篇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本文的训练要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突出导练的重点,便于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都各有侧重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从整体入手,抓住每单元训练重点,有的放矢,着力在读写联结点上,把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凡是与主题相同或相似的材料都可精选来为教学所用。如学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后,可先以“感受自然,赞美家乡”为主题,让学生课外搜集这类诗词或文章朗读并交流;再以“家乡的 ”为题,写一篇赞美家乡的文章。孩子们悟出写景文章的着力点、思路、情感线后,自然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表达艺术。
为达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我们要整体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此,我设计的课堂流程是:单元导学课→范文读议课、迁移训练课、对比研读课→拓展广读课。
对单元导学课,教师在备课时要阅读整个单元的文章,把握单元的整体教学内容;教学中,要把这个单元的主题、每篇课文的侧重点、整个单元的教学思路和活动安排告诉学生,同时布置单元活动作业,便于学生明确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思路,在课下积极做准备。范文读议课是以精读篇目作为重点,其教学过程是激情导入——重点研读——讨论交流——剖析点拨——总结深化,力求使学生掌握同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同一类知识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形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迁移训练课是将与精读课文的写法或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自读课文或课外文章,放手让学生运用在范文读议课中获取的方法去自学,旨在“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对比研读课是对本单元的文章进行对比性阅读,体会单元中每篇课文的特点,在读读、议议中感受不同文章的表达特点,从各个侧面揣度、触摸文章的主题。拓展广读课就是在整个单元的课例学完之后,安排一节拓展广读课。基本做法是:学生搜集到的同一主题的文章,分小组阅读,分享阅读收获,拓展阅读的量;同时,教师指导读书方法,组织小组交流,做到阅读与积累、交流、欣赏、练笔的“四个结合”。
当然,对单元教学整体性的认识,还有待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实践,使其日臻成熟,更好地发挥其教学效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