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通过朗读,可以让小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与情感,理解语言的含义与特色,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特别重视朗读,可是效果却并不佳,学生朗读量不低 ,却总是千篇一律,极少能够表现出个体的朗读魅力。究其原因,就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只注重了量的增加,却没有关注学生朗读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个性呢?
一、鼓励小学生的个性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每一个环节的朗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可是教师要尽可能地让这些要求变得宽松而又有弹性,切不可成为学生阅读的束缚。要使小学生的朗读富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就必须允许小学生自由地阅读,让他们有足够的个性空间。
1.朗读的内容与方式要自由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朗读的个性化。如很多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中都有这样的练习要求: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背诵你喜欢的段落”。这样的要求远比那些简单粗暴的要求效果要好得多,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个性很有帮助。
如在学习《月光曲》一课时,如果教师这样来要求:这篇课文第×段写得很美,请同学们读一读。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朗读根本无个性可言,因为这个“美”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可是,如果教师这样来引导学生:“《月光曲》是一首非常优美的钢琴曲,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一看曲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小学生们就能积极地朗读并且迅速地找到答案。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播放乐曲,让学生在体会音乐的同时,自由地朗读课文,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个性。
2.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朗读应该富含朗读者的个性和朗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还应该有一定的创造性,而绝不是简单地看字读音。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朗读。
二、结合其他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个性
朗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它与其他的学习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把朗读和其他的语文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个性。
1.朗读与思考
朗读不是孤立的朗读,朗读需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思考,深切地体会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小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朗读,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朗读应有的节奏、语调、语速和感情等,同时还能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感能力。
如在教《二泉映月》一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请同学们自由地读,然后想一想,第二自然段中师父的两句话该怎么读?”学生们经过了自由朗读后,对这两句话的读法大不一样。有的学生读得深沉,若有所思;有的学生读得充满了慈爱,循循善诱……这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再来体会这两句话该如何去读。学生经过进一步思考,认识到读法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每个人认识的角度不一样,只要能够表达文章的含义,每一种读法都有自己的道理。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个性体验,提高个性朗读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思考中进行朗读,学生可以得到独特的感悟,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个性有着很大的作用,体验不同,朗读也自然各有千秋了。
2.朗读与联想、想象
优秀的朗读展现给听众的不仅仅是声音上的享受,还能让听众从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中得到美的体验。所以,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个性,也就是要培养他们把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情境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朗读效果呢?这就必须把朗读与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联系起来。
教师要诱导学生在联想中朗读,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脑中要有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画面,这样的朗读才会富有个性魅力。如在朗读《二泉映月》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做到不仅眼前有文字,还要脑中有景色。这样的朗读不但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朗读还应和说话、讨论、表演、音乐等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个性。
三、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能
朗读,实际上就是朗读者对文本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这就要求学生朗读时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如能准确地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在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能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在训练时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应该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他们进行朗读训练,如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每个年级有每个年级的侧重点。二是教师在训练时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必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内涵,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不能一味地用朗读技巧去拿腔作调。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