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要重视课题的朗读指导

2013-12-29 00:00:00沈小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2期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学习新课伊始,“读课题”似乎成了一个惯例。可是很多教师把这种朗读只当作了一种形式,一读而过。笔者以为,读课题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该出“口”时才出“口”,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有所获。

一、课文讲解伊始读,感知内涵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在课的开始读课题,应该让学生准确地把握题目所传达出的信息。例如,薛法根老师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的。

师:(指名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家才对”)哪一个字念得重一点才好?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重读“我”)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重读“自豪”)

师:如果把“自豪”换成另外一个词该怎么念?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重读“骄傲”)

师:如果把“骄傲”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反的词该怎么念?

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重读“不自卑”)

师:如果把课题改成反问句该怎么办?

生:我怎么能感到自卑呢?(重读“怎么能”)

生:我为什么要感到自卑呢?(重读“为什么”)

师:请同学们用大家刚才总结出的各种方法来读课题,看能不能把课题的意思和内涵读出来?

(学生练习用不同的方法读课文)

生:(齐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大部分学生重读“我”和“自豪”)

一个句子,朗读时抓住的重点不同读法就不同。薛老师让学生在读题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同时让学生在多变的朗读中揣摩和感受到了课题的内涵和文章的主旨。这样做,既训练学生思维又培养了语感,而且有助于学生把课题和文章很好地衔接起来。所以说,这样的读是有目的的,是有效的。

二、课文讲解之中读,表达感受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课文讲解之中回过头来齐读课题就不能是声音符号的简单重现了,更应该是内容的展示、情感的表达。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在园子中的快乐和自由的时候,话锋一转:

师:其实,作者萧红的童年并不全是快乐的,父亲是冷淡的,继母亲成天恶言恶色,祖母更是用针刺她手指。在萧红的生活中,只有一个人喜欢他,那就是年迈的祖父。(教师手指“我和祖父的园子”)这课题该怎么读呢?

生:(齐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学生重读“祖父”)

师:只有一个地方给了她自由和快乐——园子!

生:(齐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学生重读“园子”)

师:这园子不只是祖父的,是我和祖父共同拥有的园子,再读。

生:(齐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学生重读“我和祖父”)

师:读到这里你觉得这还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生:这是充满爱的园子。

生:这是充满幸福的园子。

……

由案例中我们知道,此时此刻学生对萧红的童年的认识应该不只是快乐的、自由的,而是从更深处了解了萧红对园子、对祖父的感情。这个时候的齐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走进了萧红的童年,是出自内心的表达,读出的是爱的园子、温暖的园子,这是她和祖父的精神家园。

三、课文结束之前读,升华情感

我们教材上的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学结束之前,让学生再来读课题,可以沟通学生和作者的心声,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在获得恰当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享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例如,王崧舟老师教学的《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相信,你们的千言万语都会汇成这样一句话——(手指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痛定思痛之后,人们发出了这样一句呼唤——

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让我们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永远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

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在王老师的引导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所受到的严重破坏,想象到了人类所受到的惩罚,自然而然产生了要保护地球母亲的强烈感情。此时此刻,他们为地球忧虑,为人类忧虑,他们要呼吁,要呐喊。此时进行课题齐读,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释放,是一种情感的升华。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