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知识类型,有效建构“必要的语文知识”

2013-12-29 00:00:00谢慧云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2期

和一位语文教学专家聊天,我问:怎样才是检测我们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好手段呢?专家的回答很潮:看看你们学生舌尖上的课外阅读是什么,你就知道这六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给学生带走了什么。在一阵笑声中,我追问:舌尖的课外阅读是什么意思?专家娓娓而谈:舌尖上的课外阅读是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学生自主地选择并能通过这些选择,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书籍。通过判断这些书籍的“质”,你就知道孩子未来的语文之路能走多远了。

一、新课标引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一)回顾老版课标——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提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它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

(二)学习新版课标——关注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质”

老版课标虽然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但在教学实践及阅读实践中,教师、学生均缺失具体的操作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对于学生读什么,课标并没有明确的引导,教师也没有明确的思路,这导致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学生许多的课余时间,并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主流。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必定要借助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成为可能,但从平日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有了一定阅读量的孩子都可以提高阅读水平。阅读的质与量并不成正比。课外阅读教育要想真正达到预定的目标,就需要量与质的强强结合。

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在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基础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了推荐,明确指出要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以及传记等,关注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质。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只有关注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才能实现学生课外阅读的双赢。

二、如何提高学生舌尖上课外阅读的“质”

课内精耕细作,课外才能跃马平川。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一)课堂上引领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教会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索。在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内在情感。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而且读起来很感性的文章。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文字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诱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除了品读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对文字的鉴赏要能达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不仅要反复品读,还要能从文本拓展开去,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再结合文本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品味文字的言外之情,读懂作者心中那独自的、个性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读后的感受。很多时候,阅读文本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在审美欣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学生感受到除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母亲对自己的无怨无悔的付出。在这一刻,孩子们还知道了要回报母亲、回报亲人……

当理解转化为了能力后,收获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内文字上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能读出深度。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他们能懂得什么是真情真爱;从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中,他们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读黄蓓加的倾情小说系列,他们能真正走近文字,品味文字的意蕴,能畅游在想象的空间,感悟着世界的美丽……读书会让学生明智明理,使他们更加智慧。

(二)课堂上激发学生对优质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舌尖上的课外阅读到底读什么,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利用最近阅读区的原则,巧妙地激发学生对优质课外阅读的兴趣。

1.追寻作者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的文章材料或作者的其他文章来阅读。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布置学生找叶圣陶的其他文章来读。读了老舍、冰心、孙友田这些名家的作品后,引领学生去读读这些大家的其他作品

2.追寻历史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如读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后,让学生去读读长征时期的其他作品。

3.追寻名著的足迹,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如在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导班上的学生去读读《水浒传》;在学习完《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去读读《西游记》,并开展一些名著的专题读书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相对而言,学生对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兴趣是比较大的。如果我们能巧妙地利用这个阅读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

关注学生舌尖上的课外阅读的“质”,让语文教学真正滋养学生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