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要回归本位

2013-12-29 00:00:00李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2期

词语作为语言的构造材料,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改以来,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课堂上词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的多样化。词语教学的多样化应该是为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效率服务,要回归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这一“本位”。

一、深入挖掘,理解词语内涵

词语作为文章构成的基本元素,学生对词语学习的效果,直接关系着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把词语教学落实在相应文本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词语的内涵,提高词语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对 “不屈不挠”这个词语展开教学的。

师:海伦·凯勒虽然从小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是同爱因斯坦齐名的一代伟人。海伦的不凡在课文中多处出现,小朋友们,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要学习并了解“水”对普通人来说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然而作为盲聋女,海伦却要通过手来触摸水和老师的嘴形来学习。可见,对她来说要学习一样东西是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啊,海伦却一直勇敢地坚持着。

师:这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生:不屈不挠。

生:海伦有着非常刻苦的学习精神和永不知疲倦的学习态度。为了学习盲文,海伦把手指头都摸破流血了。

师: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海伦也没有停止努力学习,这又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生:不屈不挠。

生:海伦虽然不能睁眼看、不能用耳朵听,然而她仍然用想象力感觉着周围美好的世界。

师:对她的这种突破官能障碍来感觉世界的努力,同样体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生:不屈不挠。

师:除了海伦,生活中还有很多人,也是即使面对困难,仍然不言放弃,如——

……

案例中,对“不屈不挠”一词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具体文本学习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挖掘词语的深刻内涵,这比教师通过口头解释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想象,感受词语色彩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通过创设趣味的课堂情境,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词语教学的。

我用多媒体出示与主题相符的美丽图片,然后把文中描写二泉映月美景的词语展示在课件上,再让学生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刚开始,学生读得没有感情,不能把课文的意境读出来。随后我说:“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结合课文及课件上的美景有感情地把这些词语连着读出来呢?”

生:(读)月光如银,淙淙流水。

师:很棒,你读出了天下第二泉的美了。

生:(读)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师:是啊,如练的月光洒在一泓清泉之上,好美啊!小朋友们,在这样美丽的泉水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泉水中倒映着美丽的圆月。

师:怎么说?

生:“静影沉璧”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师:很好。那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月夜之下,四处寂静,我仿佛听到了天籁之声。

……

在这样的想象中,孩子们体验着文章带来的美妙意境,并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追根溯源,直达词语本义

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从文字的来源去解读,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字的本义,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请看《卧薪尝胆》的教学片断。

师:(在课件上出示“山”的甲骨文)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生:“山”字。

师(出示“牛”的甲骨文),这又是什么字呢?

生:牛。

师:(然后出示“耕”字)大家看,这里一个人推着耒(一种耕地工具),一边是井田,大家能猜猜这是什么字吗?

生:“耕”字。

师:很好,就是“耕”字,大家看多形象。

师:(再出示“种”字),大家看,有人把禾苗插到农田里面,这是什么字呢?

生:“种”字。

师:很好,大家通过“耕”和“种”这两个字,看到在很早以前,古人就懂得了耕田种地,生产粮食,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对“耕种”这个词语的形象上来理解词义,懂得了耕种的本来意思。这样不仅使孩子们获得了形象直观的印象,而且还感受到了古代先人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词语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的生动化、趣味化,激发孩子们词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