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在简单中寻求精致

2013-12-29 00:00:00孙火丽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2期

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它构成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但绝不游离于阅读教学之外,它是阅读教学无法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观当下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容易走入两个误区,即不到位或越位现象。

误区一:不到位——词语教学成了教学词语,仅仅只为阅读课扫清障碍。走进不同年段的阅读课堂,常常会看到千篇一律的词语教学模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词语→写好汉字。而在解词环节,很多教师只是简单地以提问形式教学,如:某某词是什么意思?你理解这个词吗?这种单一化、机械化的词语教学模式,忽视这一个词语的个性特点,也忽视了学生对这一个词语的已有认识水平,甚至忽略了这个词语与文本内容的联系。如此浮光掠影式的词语通识,仅仅只为阅读课前扫清障碍。词语教学不应该是为阅读教学扫清障碍,也不是阅读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误区二:越位——词语教学代替了阅读教学,文章被词语教学肢解得支离破碎,整体美感消失殆尽。 阅读课一路走来,曾经历了“分析课”、“感悟课”等偏左或偏右的路线,词语教学也一路跟随经历了极度重视或极度不重视的遭遇。某地举行词语教学研讨会以后,很多没有参加活动的一线教师误以为今后阅读课的唯一重点就是词语教学,于是阅读课堂上出现各种方式的教学词语,一节语文课只是不断地读词解词,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仅仅成了词语的载体。其实,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并不矛盾,词语教学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也不能没有词语教学。

张祖庆老师对词语教学理念的阐释是——“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触摸词语的温度,点染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提升词语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如何让词语教学充满灵动和智慧,成为阅读课堂中的抓手,并对解读文本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呢?

一、释词先解字——辨析明义

词语并非死板的铅字符号,意义相近或相通的词语非常多。如何让学生准确分辨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有个好方法就是——解词先由解字始。如《钓鱼的启示》中“抉择”一词的教学。

(一)抓住“抉”字,学习“抉择”

1.出示词语——“抉择”。领读,开火车读,正音。

2.出示句子——“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齐读,个别读。)

师:“抉择”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选择的意思。

师:“抉择”确实带有“选择”的意思,但“抉择”就是“选择”吗?(随即板书:抉择=选择?)

(学生无语,陷入思考之中。)

师:昨天,我查了字典,发现“抉”字里面藏着一个秘密。知道“抉”是什么意思吗?(随即出示——抉:剔出,剜出的意思。)

师:“抉”就是把肉剜出来,把肉从骨头上剔下来,何其痛苦,所以“抉择”总是跟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出示一组短语:艰难的抉择、痛苦的抉择、生死的抉择。)

(学生齐读这三个短语。)

3.提炼研读主题:课文中作者面临一个怎样的抉择呢?

(二)紧扣“抉择”,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自由读3—9自然段,思考: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

2.师:“我”愿意放鱼吗?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生:“‘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说明“我”心里很急,简直不相信爸爸叫我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

3.师:只不过是一条鲈鱼,为什么这么痛苦?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鲈鱼之大之美及以经过人鱼大战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

4.再回过头来朗读4—9自然段,体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时的无奈和痛苦。

师:这就是作者34年前的——

生:抉择。

“抉择”一词在《词语手册》中的解释就是“挑选、选择”。而教者以独特的视角带领学生抓住“抉”的字义,挖出了隐藏在词语背后的情感色彩——抉择是艰难的、痛苦的。教学上不仅注重理解的结果,也注重理解的方式,还为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目标打下基础。可见,词语教学的好方法之一是先对组成词语的字有正确的理解,然后依托文本,对词语进行品味推敲,感悟其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二、学词不离句——体验运用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不要把‘祖国’这样一些词像廉价的钱币那样塞给学生。”对那些在课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不但要引导学生体验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而且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潜心涵泳,尽量把词语教“厚”、学“丰”。如《搭石》的“理所当然”的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平时在家里,你觉得做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

生:“理所当然的事”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平时在家里,我帮妈妈倒茶、洗碗、扫地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跟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呢?

生:亲人关系。

师:为亲人做事是理所当然、不求回报的。那么,课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是什么事?

生1:课文中青年人伏下身体背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从“伏”“背”看出青年人心灵美。

生2:我认为年轻人和老人可能素不相识,却伏下身背他,年轻人很尊敬老人。

师:是呀,此时此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美,更是一种看不见的美——心灵美。

师:你能用朗读表达吗?(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再读读这段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人感受到人们之间的谦让和尊老爱幼是理所当然的?(学生读。)

师:我也读读,听听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把“如果……总会……才……”“假如……总要……”读漏了。

师:有什么不同呢?

生1:“总会……才……”突出了人们相互谦让,不只是一次,每次都是这样做的。

生2:“总会”说明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季节,人们都这样做,成习惯了。

师:现在你能更好地读读这段文字吗?(学生再一次读。)

师: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搭石上演绎着一幕幕真情,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出示: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 ,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 ,总会 。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1:假如遇到了下雪天,老人总会带上扫把,扫落搭石上的积雪,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孩子上学,年轻人总要蹲下身子,抱着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3:如果有外乡人来走亲戚,妇女总会告诉他紧走搭石慢过桥,站在第一块搭石前,看着他过了河,才转身离去。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词语教学不是蜻蜓点水般简单肤浅,而是扣住“理所当然”这个重点词语做足文章,凸显三大特色。一是联系生活。该词语教学先声夺人,不是让学生说出理性干瘪的词义,而是把解词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对接,唤醒学生大脑中库存的词汇,既理解了该词的意思,又使学生明白既要为亲人做“理所当然”的事,更要为其他人做“理所当然”的事。二是朗读体验。许多词语教学往往游离于语段教学之外,把词语教学人为地孤立起来。此教例则利用四次朗读加强体验,一读明景,二读抒情,三读悟美,四读表心,复沓回环,一气呵成。三是言语表现。“理解、积累和运用”是词语教学的过程。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是把所学习的词语借助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进行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词语在表现中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样,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这才是科学有效的词语教学。

三、用词文贯通——串而寻源

词语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学词语,它还是存在于文本之中为阅读教学服务的。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就像《卖木雕的少年》一课中有许多四字词语,笔者在设计教学时由词学文、词文相连,把词语浸润在文本及具体语境中,使学生体会词语的丰韵、博大和精深,同时也使阅读教学更加鲜活、精彩。

(一)抓四字词语感受大瀑布的壮美及木雕的精美

1.自由读全文,画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大声朗读,并进行整理归类。(大瀑布、木雕、人)

出示三组词语:

(1)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清晰可辨。

(2)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一模一样。

(3)爱不释手 语无伦次 五官端正。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选第一组词语来夸夸大瀑布。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名不虚传”。

师:(引读)在去非洲南部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

生:一定要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还要买一两件木雕工艺品。

师:到了大瀑布附近,看到——

生: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

生:名不虚传。

师:像这样所传的名声和实际相符合,一点儿也不虚假,就是名不虚传。

(2)作者是怎么夸大瀑布的呢?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3.自由读第三、第四自然段,选第二组词语来夸夸大瀑布。

(1)理解“琳琅满目”。引导观察“琳琅”,发现偏旁同为“王”字旁,教师讲解“王”字旁由 “玉”字旁演变而来,通常指美好的东西,除“琳琅”外,还有“玫瑰”、“璀璨”都有此类意思。“琳琅满目”就是指眼睛所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课文中的“琳琅”指什么呢?

(2)理解“各式各样”。

换词法——各种各样、种类繁多。

(3)“构思新奇”体现在哪儿?

(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一“驮”,让你感受到什么?

(4)如果让你坐在这样的象墩上,会有什么感觉?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抓“遗憾”,感受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意

导语:非洲的大瀑布壮美、木雕精美,卖木雕的少年更可爱。

1.读课文5至15自然段,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神情的句子。读句子,谈感受。

2.要走进少年的内心,就要从研究他的眼神开始。

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3.引导质疑:少年的遗憾是什么?“我”的遗憾又是什么?

精读5至9自然段。

4.少年如何来弥补遗憾呢?

精读10至15自然段。

这个教学片断总的分两步,先是抓文中的四字词语来展开。词语教学一改就词语教词语的方式,把词语放在课文的大背景里进行反反复复的品读涵泳、感悟思考,更让学生选择第一组及第二组词语来夸夸瀑布及木雕,让四字词语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解决了词义的问题,达到了积累运用的教学目标,更让学生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文本内容。当学生沉浸在这美词美景美物之中时,教师又引导学生聚焦人物形象,以“遗憾”一词为抓手,引出“少年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两大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在读读悟悟中感受少年对中国的深厚情意。

汉字是美的,词语是神奇的,它们从来都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涵着独特美的精灵。让我们引领学生用多样的生活经验、多样的学习方法去解读词语的意蕴,使词语教学简约而精致、扎实而灵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