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产业发展的关键定位于以知识和技术发展为特征的内生增长模式。首先做出了代表性企业的假设,以此来替代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之间的竞争;其次,引入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竞争模型,逐一探讨不同情况下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竞争均衡结果,并希望得到欠发达地区产业生存的解释,以及在该均衡结果下欠发达地区如何才能保存和发展自身的产业。
关键词:技术进步 欠发达地区 产业 竞争模型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要素高消耗与不均衡的产业发展之上的,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同样呈现出产业发展高端化滞后与产业结构失衡的现象。以产业组织为视角的技术研发行为研究,其基本条件是以市场竞争行为为出发点,将技术进步的动力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在方面来源于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而外因方面则是面对市场竞争的生存反应。在对模型构建的具体方面,多数学者倾向以两个企业的寡头竞争为基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技术进步行为进行多方面的具体研究,也有学者对竞争环境中的技术创新研究还是侧重于在某些限制性的条件下对创新行为的特定方面进行分析,但是缺少对竞争模型本身详细的探讨。为技术进步寻找市场的内生动力,建立在市场机制这样的资源配置结构中的技术演化动力模型,是本文的目的。
二、模型的推导
假设企业的目标为最大化自身的利润。而与此同时,两企业的定价策略是可以简化的,因为在企业2定价大于企业1的定价时,其需求量为零,这显然是企业2不可以接受的,因为8afbaa1840acfeb30a8eab92bcdbe4e229984331176d9769d38011fa7a1a025b企业2完全可以在其成本处生产,此时企业1由于具有相同成本是难以将企业2挤出市场的。因此大于企业1的价格定价是企业2最坏的策略,是不会被采纳的。这使得博弈的分析大大简化了,简化的前提是p2≤p1。
下面来看两企业的最大化利润的问题:
Max:(p1-c)x1(p1)-(p1-c)πx2(p2)
max:π(p2-c)x2(p2)
s.t.p2≤p1
从上面的最大化利润函数可以看出,企业2的定价策略并不受企业1的定价策略的影响。因此在小于企业1定价的情况下一定想要得到其垄断利润下的一部分,其数学的表达为:
=+-=
R2(p)代表企业2的利润,其二阶导数如上式所示,当需求函数的形式为 线性时,有:
所以才有结论:
可见企业2的利润函数为一个凹函数,有唯一的极大值。并设该极大值对应的垄断价格为拼pm2。在该价格的两侧的定价行为所获得的利润都小于该最大化的利润。
为了分析企业1的反应可用下式表述:
x1(pm2)-x2(pm2)-πx2(pm2)=
这一等式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可以推导出几个有说服力的结论:当两企业的技术差距与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时,或者简言之两企业实力差距较小时,在极端情况下:
当π→1,x1(p)- x2(p)→0时,
=x1(pm2)-x2(pm2)-πx2(pm2)<0
上面的式子说明,当p1上升时,企业1的利润增加,因此会在同时有
P*1≤pm2
综上所述,p*1=p*2≤pm2,可以作为均衡价格。这是一个纳什均衡。
当二企业技术差距与生产规模相距相对较大时,即两企业实力差距较大时,极端情况下,有:
π→0:x1(p)- x2(p)→a
(a为某一常数)
由
所以有 P*1≥pm2 。
由上述推导知,这与前文最大化推理的前提p*1=pm2 是矛盾的。即这个结果是无效的。使用另一种推理方式,即企业1希望定价在pm2之上,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企业2一定会观察到这一点,那么自然会定价于pm2。这时企业1的最大化利润的问题为:
max: (p-c)[x1(p)-πx2(pm2)]
一阶条件:
=+x1(p)-πx2(pm2)
因此,容易看出企业1的选择也很简单,定于自身的垄断价格上即可。这样的均衡结论意味着两企业都能取得垄断定价权,但是要注意是在两企业实力相差较大的前提下。
三、竞争均衡与技术进步
x1(p)-x2(p)代表了在相同价格下,对两企业产品需求量的差额。进一步说是两企业在各自处于垄断地位时获得的需求的差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产品市场认可度的差异的衡量。对于功能与质量更优的产品自然拥有更大的市场需求,这是显而易见的。而π则代表了两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相对弱势的企业其垄断需求被强势企业所挤占后剩余需求的比例,表现为π越小,强势企业对弱势企业的挤占能力越强。上述两个指标(或称模型中的两个参数)都是与产品功能与质量上的差异密切相关,但是还应从中认识到,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差距。不可否认,由于产业或行业产品其自身的需求特性和技术特性造成了某些非技术因素对于上述二参数的影响。例如,对于精密仪器设备的制造行业而言,劣势产品甚至可能完全被挤占。但是,对于某些日用品行业而言,某些费价格竞争的手段反而变成了关键因素,现实中较为常见的则是对产品外观设计的改进与广告宣战的投入。
(一)成本改进型技术进步
在前面,成本竞争模型中,分成了两种情况:即成本差异较大与成本差异较小,下面列出它们的均衡结果(见表1)。
需要强调的是,rm1表示企业已经得到的真实利润,r12表示超出零利润水平的某超额利润水平。r21与r22分别表示两企业串谋后按产量分配的试产利润份额。在前文中还讨论了两企业成本差距适中的情况,结论虽然是不确定的,但可以在这里假设为其会退化为成本差距较大的情形。由于为了切合本文对欠发达地区弱势企业发展的讨论, 因此这里只关注代表落后地区弱势企业的企业2的激励,在这一模型中,激励程度为:
r22 - r12
由于r12只是企业2略高于零利润水平的某一利润,而为企业2在竞争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的最大的利润水平(这里不考虑企业2具有竞争优势的情况,因为这是在常规发展中难以建立的)。这对于企业2无疑是较大的激励。
(二)功能与质量改进型技术进步
对于非成本竞争模式的产业而言,功能与质量的改进将优于成本改进而成为这类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这里假设无论强势或弱势企业,其非价格竞争的手段和效果相同。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只对质量更稳定,功能更强大的商品有更大的需求。在这一假设下,结合企业博弈的结果,可以分析企业技术进步的激励程度(见表2)。
这里的rm1与rm2并不表示企业1与企业2获得的垄断利润,而只是表示在竞争模型中两企业各自定价为垄断价格时所获得的利润。在这样的均衡结果下,对技术弱势的企业2而言,其所面对的激励程度会出现比较小的情况,弱势企业即使自身发展收到强势企业的挤压,但是鉴于自身实力的差距,以及在一定市场范围内拥有相对的垄断权力,弱势企业自身的生存因其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反而没有太大的困难,这就造成了许多欠发达地区企业对自身技术改进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无论强弱差距如何,弱势企业改变现状的动力是不强的。
四、结论与建议
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技术、资金、制度三方面的制约,其自身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艰巨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因此,政府以及相关0行业管理机构的支持与扶助是非常有必要的。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明晰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地位,并基于此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尽量有效率地运用可取得的资源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
(一)对于成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从模型的结论可以判断。当强弱差距较为明显时,两代表性厂商的成本相差较大,弱势企业具有很大的技术改进激励,但此时由于只能获得接近于零利润水平的利润,其自身应用于技术改进的资本积累显然是不足的,因而限制了弱势企业改进技术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加大对该企业(产业)的资金支持,并将其切实用于技术进步的投入以及产业规模的整合和扩大,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当强弱差距不明显时,弱势企业具有向市场提出更高价格的力量,此时弱势企业会得到较多的超额利润,但此时,按本文静态的竞争假设,弱势企业会比较满足于现状,缺乏技术赶超的足够激励。若是出于长远地发展整体经济的考虑,政府有意识扶植这类产业良性健康的发展,那么应从技术和制度的供给入手,尤其是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给予企业更大的技术改进激励。
(二)对于功能改进型技术进步
当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技术水平相差较小时,弱势企业可以在优惠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条件下以期获得迅速的发展; 而当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技术水平相差较大时, 加强技术上的外部挟持力度,尤其是技术上供给的投入力度是政府支持这类产业的重点, 政府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应以维持企业基本生存为前提, 不应盲目扩大规模, 造成欠发达地区相对稀缺的资金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①何国勇,徐长生.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经济学家,2004(05)
②黄燕.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研究述评[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09)
③侯强. 成本不对称条件下双寡头R&D合作行为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
④胡红梅,陈咏梅.技术进步与西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⑤吴延兵.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创新: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7(05)
⑥徐志霖. 中国工业产业结构与企业技术研发行为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09)
⑦王红领,李稻葵,冯俊新.FDI与自主研发:基于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06(02)
〔本文系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基地项目“促进生产者资源消耗行为转变的政府规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XMB09)阶段性成果〕
(刘炫, 1983年生,河北唐山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博士生。研究方向:规制经济。学王海,1976年生,河南平顶山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