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发现,一个人静静待着,会处在一个无味的世界里,使劲呼吸,周围还是陌生的空气。除了下雨时飘散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能触动我的嗅觉神经,时间便在这无味的空气中缓缓消逝。
前几日,当老家的亲戚提着大包小包自产的蔬菜和水果,风尘仆仆出现在家里时,我的嗅觉神经瞬间活跃起来。褐皮梨散发的甜腻香味,溢满纸箱的西红柿酸甜味,直蹿鼻孔的豆角清香,还有土豆裹着红泥土的香气,一阵一阵向我袭来。顷刻间,我仿佛置身于田野,到处是瓜果飘香,蝴蝶飞舞。
我开始怀念起了在故乡的日子。
房头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唱响清晨第一支悦耳动听的歌。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窗外的晨雾已悄悄捎来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
迎着晨曦,奶奶点燃灶窝里放好的干柴,开始做早饭。虽然村里大部分人家早已使用方便快捷的电饭煲了,可奶奶依然喜欢用传统方法——甑(音zeng)子蒸。奶奶说,甑子蒸出来的饭吃着才有米饭的清香和甘甜,让人回味无穷,一辈子也忘不了。每当这时,厨房里总是氤氲着白米饭的醇香。
院里的空地都被奶奶利用起来,不用出大门就能吃到新鲜蔬菜。韭菜、小白菜、豌豆尖、葱、辣椒,没有施过化肥,靠肥沃的土壤和纯净的雨水自然生长。想吃什么,到院里摘,清水一洗,锅中一炒,加了作料,便是美味佳肴。
饭菜的浓香与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在召唤亲人回家团聚。
吃过早饭,我扛着水瓢,跟随奶奶到离家不远的菜地里浇水、拔草,既能与可爱的瓜果蔬菜亲密接触,又能尽情挥洒勤劳的汗水。渴了,就喝田边甘醇的溪水;累了,田埂上一坐,迎接你的是怡人的稻花清香。你只需闭上眼睛,便能与这山水融为一体。
午后,搬个凳子到柿子树下乘凉,听奶奶讲我小时候的趣事。院墙边,老母鸡带着小鸡在嬉戏,小白狗耷拉着脑袋依偎在奶奶脚旁。热流暗涌,树影婆娑,恍惚间,我似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笑得一脸灿烂的我陶醉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里。空气中飘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一如我的童年。
当夜幕降临,蟋蟀、田蛙纷纷唱起歌来,附和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连月亮的心也被搅乱了,月牙儿不再遮遮掩掩,露出了大半个脸,照得村庄更加明亮。当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坠入梦乡时,各种植物在白天吸收养分,夜里就加速生长,空气里满是草木汁液散发的鲜美味道。
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故乡有爱,有家的味道。故乡才是我魂牵梦绕的真正家园。
(选自《大公报》2011年11月24日,略有改动)
食物有味,可闻可尝,此为实的“味”;故乡却不可闻,也不可尝,故乡可没有实的“味”。但王妍笔下的“故乡”却十足地有“味道”:思乡情韵绵绵长长,挟来了故乡的暖意、故乡的亲切、故乡的慈爱和美好。此种无形可触、无声可闻的情感之味,作者是用什么妙法,娓娓道来,将它变得可闻、可见、可感的呢?
“化虚为实”,就是作者用的一个“妙招”。将无形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物”或“事”上。
开篇,在对比中,用家乡的土特产来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住在城里,四周的空气因“陌生”而“无味”;当老家的亲戚带来家乡的褐皮梨、西红柿、豆角和裹着红泥的土豆时,浓郁的家乡味便在这些具体的“物”中不可阻挡地散发开来。两者一对比,我们就自然而然地随着作者一起陷入了思乡之绪。
怀念故乡的日子时,作者按时间顺序,从“清晨”到“早饭”,再到“午后”,直至“夜幕降临”,领着我们一路品尝着“故乡的味道”。清晨的故乡有着“翠叶”、“野花”、“青草”的“清新味道”;“迎着晨曦”,奶奶做的早饭里有“白米饭的醇香”和自家种的蔬菜的“美味”;“吃过早饭”,“我”随奶奶去劳动,“迎接你的是怡人的稻花”的“清香”;午后,在树下乘凉听故事,或是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空气中会有“糖果”样的“甜蜜味道”;晚上,乡村静静悄悄的,草木汁液便散发着“鲜美”的“味道”。这众多的滋味汇聚起来,就把一个淳朴自然、温暖舒适、无忧无虑、自由美好的小乡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作者的有滋有味的故乡,这就是作者珍藏在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
故乡“味”浓,是因为思乡“情”深;故乡难舍,是因为养育恩重。“故乡有爱,有家的味道”,离得越远,越是魂牵梦萦;离得越久,越是咂摸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