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到广州的火车上,对面铺位睡着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一两岁的宝宝。夜里十一点,车厢里的灯早已熄灭,乘客们都已入睡,这时宝宝突然发出巨大的哭声,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起初,年轻的母亲只是象征性地哄一哄,发现形势不妙,便跪起身来。但显然,她无计可施,只是不断重复着“别哭了”,语气逐渐从强硬转为哀求,但小家伙并不领情,反而越哭越伤心,那凄厉的哭声真是令听者也会心疼万分。
不知过了多久,母亲翻出背包,从里面掏出一盒牛奶递给宝宝。宝宝可能是哭累了,也口渴了,便接过来哼哧哼哧地吸吮。不过,一盒牛奶下肚后,吸管刚离开嘴巴,更大的哭声便响起来。
后来发生了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在这哭声和着火车的轰隆声中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在睡梦中朦朦胧胧听见这位年轻的母亲和临铺的另一位年轻母亲聊天,她说:昨晚过了好半天,她终于想起来自己的孩子是想要每天晚上睡觉抱着的小抱枕——一接过抱枕,她就不哭了。
说这话时,她的语气是一种令人愕然的轻松——我想的倒不是她应该对旁边的旅客们感到歉意,而是,这宝宝可真够惨的。
在还没有语言能力的时候,孩子只能靠哭声表达愿望。这时,好父母的标准便是能准确判断出孩子的需求。
这有些像在一个转型社会中,民众缺乏利益表达渠道。这时,好政府的标准便是能够准确领悟到民众的需求,不要在他们需要牛奶的时候递给他们抱枕。
孩子长大后,会说话了,能自己屁颠屁颠去拿牛奶了,于是哭声便少得多了。但小小的心脏有时候也很贪婪,他们的愿望不可能被完全满足,所以哭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一时止不住孩子的哭声,家长会说些什么?在以前,可能说的是“再哭,老虎就来吃你了!”或者“再哭,妖怪就来吃你了!”在现在,可能说的是“再哭,有人就要来抓你了!”——我不知道这种说法现在还流不流行,起码在我小时候,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说法。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说法。我们的社会管理也是如此,维护社会治安,让为人民服务的执法者置于“老虎”、“妖怪”同样的位置,同样令他们情何以堪。从另一个角度说,热衷于用老虎、妖怪和警察来吓唬孩子,也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式。有这吓唬的时间,怎么不去好好想想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即使满足不了,也应该尝试与孩子沟通,教育他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孩子。
这有些像一个将成熟而未成熟的社会,民间的力量已经在生长,政府所做的不应是威胁和恐吓,而是为它的生长提供肥沃的土壤,以身作则,让它沐浴宽容的阳光和理性的雨露。
而当孩子成人了呢?自然,他会很少哭泣,因为他已经懂得为自己负责。父母所要做的,仅仅是投去关注的目光。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中,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