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此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次开局,也是中国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还将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已过去的近百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自上而下力倡的执政新风,因其“实干”和“亲民”而备受瞩目,在这个节点上召开的“两会”也同样让人期待。
今年“两会”的公众参与度与前些年有了质的不同,显得更接地气。提升两会代表委员的作用不再仅仅是政治设计的问题,它已是中国社会普遍、强烈的要求,而且早已付诸实践。
这次“两会”首次实现了城乡等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而且新晋代表比例高达三分之二。除了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下降以外,其它各方面代表的比例都有所提高,特别是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党政官员人大代表比例则有所降低,这对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来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它所体现的不但是对新选举法的尊重,更使得“两会”对有关事项的讨论、审议等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实际上,今天我们见到的两会制度面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两会制度总体上是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虽然中间也有过停顿,有过波折。“两会”的政治设计被普遍认为更契合中国的国情,这个制度的完全成熟其实是在历史中不断递进的过程,它必然同中国整体的社会和政治发展相协调。
毫无疑问,“两会”将聚集政治改革的各种摸索,并还在不断挖掘既有政治框架的潜力。“两会”正在成为中国政治改革最活跃的探索区。可以这样说,如果每年三月不呈现一些“新东西”,就很难向舆论交代。
人大和政协制度在政治改革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当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日益多元开放,各种利益博弈和矛盾冲突增多,老百姓对政治要求更开明、更透明,对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热情和要求都在提高。
因此,作为中国的最高政治平台,“两会”不仅仅是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一种仪式展示,更是富含“中国式民主”规则和内容的一种实体运行。
在党的领导下,让人大履行更多的实权,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就能发生。政治体制既是设计的,也是实践中走出来的。以为一项制度设计就能改变中国,这样的想法很幼稚。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已经有了设计,而且走在路上,虽然关山重重,但正在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