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因素分析

2013-12-29 00:00:00贾璇
北方经济 2013年1期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区域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省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和具有较强活力的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城市化水平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矛盾仍较为突出。因此,明确影响福建省城市化的经济因素,并对其贡献率做定量的分析,将对福建省制定城市化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福建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一)从城市化率看,福建的城市化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截至2011年,福建省城市化水平为58.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周边发达省份城市化水平(广东66.5%、浙江62.3%),福建的城市化还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2011年福建省的GDP增长率和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率(12.2%、16.4%、9.6%)都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2%、10.6%、8.9%)和广东(10.0%、11.3%、9.1%)、浙江(9%、9.1%、9.4%)。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说明福建省的工业发展没有相应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说明福建省经济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没有带动社会结构实现同步转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缺乏协调性。大量人口盲目集中在城市,不仅会阻碍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而且会固化和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 从而严重制约全省经济顺利进入新的阶段。

(二)城市规模偏小,集聚功能较弱,缺乏辐射力较强的大中城市

目前福建23个设市城市中,特大城市(大于等于100万人)有福州、厦门2个,大城市(50万~100万人)有莆田、泉州2个,其余为中小城市(50万以下)20个,占83.3%。福建省80%以上的城市为中小城市,大中城市发展严重滞后。研究表明,城市规模达到25万以上才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福建省的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城市经济集聚能力和集聚效益偏弱,特别是支柱产业作用不突出,产品竞争力差,城市通过产品扩散、技术扩散等形式对周围地区所起的组织、协调作用难以发挥,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不强。

(三)城市结构趋同,城市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福建省城市体系基本按“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建制镇”等不同的行政建制层次而分布,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各级政府的所在地。在行政中心区域内极力发展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尽可能使之具有完善的生产功能、设施及自建服务体系,从而形成了大批“大而全”、“小而全”的城镇。加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等现象,造成城市规划和布局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城市结构和功能雷同,城市之间相对封闭,缺乏互补性。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扩大,但整个发展过程仍属于外延式扩张,城市内涵不深,质量不高。由于城市建设资金投入较小,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存在市内交通堵塞、居民住房拥挤、用水用电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并严重制约全省国民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影响城市化水平的因素很多,一类是经济因素,如经济总量的增长、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等,这些因素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直接促进作用,并且由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性,对城市化的促进也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征。二是制度因素,如准入制度、“撤乡换镇”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这些因素并不对城市化有直接促进作用,但不合理制度的存在对城市化进程有较大的阻碍作用。相对而言,制度因素的影响具有间接性、阶段性的特征,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政策稳定,则影响城市化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一)模型与变量

经济增长一般用GDP来衡量,影响GDP的因素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个方面。本文选取投资、消费和出口方面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区分经济增长各个方面的依据。投资方面主要取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又包括经济类基础设施和社会类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具有较大的“投资乘数”,为研究基础设施各个分类对城市化的影响,将经济类基础设施和社会类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作为影响城市化的经济子因素。消费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消费的增加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净出口的数量反映了本地经济的外向程度,一般出口较多的地方往往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

由于影响城市化的经济子因素众多,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函数选取经济增长中的六个变量,建立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几个子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模型如下:

Y=a+bX1+cX2+dX3+eX4+fX5+gX6+μ

其中:Y 表示城市化水平,X1 表示经济类基础设施投资, X2 表示社会类基础设施投资, X3 表示其他固定资产投资,X4 表示居民消费,X5 表示政府消费,X6 表示净出口,a 为常数项, b、c、d、e、f、g为相关性系数,μ表示随机误差项。

(二)数据选择

本文选取1985—201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经济类基础设施投资包括新增基本建设投资和新增更新改造投资中的水电煤热、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社会类基础设施包括新增基本建设投资和新增更新改造投资中卫生体育、教育文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中除去以上两者。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所有数据都用1985年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三)计量分析

1.初始回归分析

根据选取数据,应用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初始回归结果如表1:

表1 初始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置信度95%下通过t检验,下同。

由表1可知,回归的拟合优度较好,而且满足在置信度为95%下的F值检验。方程的回归中除了X1的系数外其他都为正值,反映了经济基础设施对城市化率有阻碍作用,这点和现实不太吻合,有可能是多重共线性造成的,而其他经济增长因素对城市化均有促进作用,基本和实际相符合。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

2.多重共线性分析

F值较大而t值较小,说明方程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可能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出台等对以上经济变量均起作用的因素引起的。多重共线性的存在会使方程的线性回归系数失真,因此需要采用逐步回归法确认哪些变量引起了多重共线性,并尽可能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逐步回归法首先要找出最能解释城市化的增长的经济变量,因此需要分别建立城市化和6个经济增长子变量的回归关系方程,进而计算回归系数和R2和F值,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单因素逐步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置信度95%下通过t检验,下同。

由表1可知,回归的拟合优度较好,而且满足在置信度为95%下的F值检验。方程的回归中除了X1的系数外其他都为正值,反映了经济基础设施对城市化率有阻碍作用,这点和现实不太吻合,有可能是多重共线性de0OtOmGkp1GVI1y8ZfeJg==造成的,而其他经济增长因素对城市化均有促进作用,基本和实际相符合。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较强。

2.多重共线性分析

F值较大而t值较小,说明方程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可能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出台等对以上经济变量均起作用的因素引起的。多重共线性的存在会使方程的线性回归系数失真,因此需要采用逐步回归法确认哪些变量引起了多重共线性,并尽可能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逐步回归法首先要找出最能解释城市化增长的经济变量,因此需要分别建立城市化和6个经济增长子变量的回归关系方程,进而计算回归系数和R2和F值,计算结果如表2:

表3 多因素逐步回归结果

此后,再加入变量R2与F值变化不大,但会出现已有变量系数通不过t检验的情况,即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最终对Y解释能力最强的的因素是三个变量:X3、X5、X6,故最终回归方程为:Y=26.7112 +0.0822X3 + 0.0685X5 + 0.0860X6

R2=0.9643,F=162.2997

(四)结果分析

从最终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促进福建省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因素中,净出口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086。由于福建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其净出口对经济总量乃至城市化的贡献较大,符合现实情况,净出口对福建省城市化的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次为其他固定资产,相关系数为0.0822。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其他固定资产对城市化的影响作用较大,这也在情理之中。

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化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社会类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社会类基础设施理应成为城市化的重要促进因素。首先社会类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建设活动,投资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是所有固定资产投资能对城市化起到促进作用的主要原因;其次社会类基础设施服务半径更广,能发挥城市的集聚性,特别是对乡村的移民来说,城镇丰富的社会公共设施往往是其选择进城的主要原因。另外像水、电、煤运、交通和通信等经济类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城市化起到很好的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最终方程中可以看出这两者对城市化的作用很小,而从表2可以看出两者对城市化的影响是最大的,但排除共线性以后对城市化的影响就排除了,这点值得研究。

再是政府消费,相关系数为0.0685。政府消费主要是用于公共设施的购置和安排,政府消费的提高对于一个地区的城市软硬件实力和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城市化水平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当然不能依靠政府部门的消费来推进城市化,这既违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又很可能伤害农民利益和感情,对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政府在有必要提高开支的同时还有另外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的途径。纯粹市场作用推动下的城市化,会出现农村人口大量甚至过量涌进城市、生产要素组合紊乱、脏乱差城市病并发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均依赖于政府协调干预的作用,加快城市化必须将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相结合。

城镇居民消费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多的进城农民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则可以活跃当地经济,对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间接的作用。相比其他经济因素,居民消费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较小,同时由于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类、社会类基础设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在最终的方程中并没有通过t检验。

三、结论

在促进城市化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城市化进程的源动力。本文实证分析的结论表明在构成经济增长的要素中,净出口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对城市化具有最大的贡献率,这是因为福建省是重要的沿海开放省份,而且地处台湾海峡西岸重要经济区。其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对福建省城市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经济类和社会类基础设施的影响力在回归中没有体现出来,这点值得深思。包括房地产投资在内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对福建省城市化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这点毋庸置疑。相比较而言,消费对福建省城市化的贡献较小。经济增长的结构及其优化对城市化进程有显著的影响,在制定城市化的发展战略时,如果能优先发展对城市化促进作用较大的经济因素,则对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