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陕西城镇化进程刍议

2013-12-29 00:00:00胡卫华
北方经济 2013年1期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历史证明,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各种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表明:城镇化是下一轮发展的引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一、陕西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时代的要求

(一)陕西经济发展阶段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

目前陕西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陕西第二产业增加值6836.27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5.2%,城镇化率达到47.3%。按照城镇化发展一般规律,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在30%-70%的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阶段是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

(二)扩大内需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

目前,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能带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地产等投资需求,拉动居民消费。小城镇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设施的逐步完善,极大地吸引了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带动了城镇人口增加和建筑、建材、交通、电信等40多个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城乡的消费支出能力。据测算,陕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民的3倍以上,“十一五”期间,陕西城镇化率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即可增加居民消费约24.3亿元,拉动GDP增长约81.1亿元。

(三)提高收入水平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的形成提高了人口的聚集程度,大量的生产要素在城镇集聚,可以使企业间相互提供市场、共享基础设施、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技术进步与扩散更为迅速,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能够支持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劳动者收入。通过城镇化,把农民从农业和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增收。据统计,2005年陕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56.5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为36.8%,2011年分别提高到 2384元和47.4%,比重提高了10.6个百分点,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将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城镇相应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18%左右的人口,创造了4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陕西省西安市以占全省4.9%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省22.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1.2%的国内生产总值,聚集效应十分明显。

二、陕西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迫性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比2005年增加了10.1个百分点。各层次城镇竞相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西安都市圈为中心的关中城镇群已初具规模,在国家城市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宝鸡加快建设副中心城市,渭南、榆林、汉中加快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县城和重点示范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做大做强,使其成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全省城镇基础设施、生活居住环境、城市景观等有了极大地提升。但是,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城镇化水平低成为陕西需要尽快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

1.陕西城镇化与全国和东部地区相比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初期,陕西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基本一致,197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陕西是17.8%。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逐渐拉大,到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46.99%,陕西是42.1%,相差4.89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51.27%,陕西是47.3%,还相差3.97个百分点。陕西与东部的城镇化水平差距就更大,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接近60%,相差10多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较低制约着陕西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差距大也意味着陕西城镇化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2.陕西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51.27%,工业化率46.8%,二者之比为1.09,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95,美国城市化率是工业化率的4倍。陕西城镇化率47.3%,工业化率55.2%,二者之比为0.85,远低于全国和世界水平。

(二)陕西各地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1.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0年关中、陕北、陕南城镇化率分别为46.6%、43.9%和34.7%,陕北比关中低2.7个百分点。特别是陕南比关中低11.9个百分点,才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2.县域城镇化水平偏低

2010年全省县域城镇化率为36.9%,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达8.8个百分点。截至2011年,全省83个县域只有14个县(市)高于全省47.3%的平均水平。

(三)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2011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6.9亿,其中至少有2亿多是没有当地城镇居民户口,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是“不完全城镇化”和“伪城镇化”。陕西也面临这一问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陕西最大的城市西安市2011年常住人口是846.78万人,其中非本地户籍人口为126.02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七分之一。

三、加快培育陕西城镇化的推进动力

目前,陕西城镇化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一)加快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产业聚集,培育推进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1.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工业特色产业发展

工业化是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各个城镇应根据当地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等条件,发展自己的优势工业产业。关中大中城市发挥人才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陕北城镇发挥能源资源优势,重点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陕南城镇发挥林、水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县城和重点示范镇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有序发展资源加工型、大工业配套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业。

2.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有足够的农产品产出,才能支撑城镇化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幅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摆脱自然界对农业生产的制约,稳定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良种、良法等推广应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陕北的畜牧业、杂粮;关中的果业、蔬菜、畜牧业;陕南的中药材、茶桑蚕三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产业带,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

3.加强城镇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发展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企业向园区聚合、产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园区集中,使得产业聚集与园区建设的良性互动,促进城镇的集约化发展。

(二)加快制度改革创新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城镇化发展

1.政府要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

通过制定全省城镇化总体规划,保证省、市、县、镇之间规划和不同部门之间规划的衔接和统一,确保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陕西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缺乏,通过科学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保障城镇可持续发展。关中以西安都市圈为中心、宝鸡为副中心,作为引领陕西和关中城镇化的龙头;陕北、陕南分别以榆林、汉中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安康、渭南、铜川、延安等中等城市建设,使其成为次区域中心城市。加快韩城、兴平、县城、重点镇建设,形成联结城乡要素顺畅流动所必需的经济网络节点,推动经济要素向城镇集中。

2.创新社会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依附于户籍之上的福利内容,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进城农民在居住地可以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和各种培训、卫生部门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教育部门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和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抓住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政策机遇,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通过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随迁子女教育、就业和住房等问题,实现进城农民的生存手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城镇化,推进农民融入城市生活,解决“伪城镇化”问题。

3.基础设施改善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要不断加强城镇市政道路、供热、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功能,促进城镇的集聚效应发挥作用。以财税、金融、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解决城镇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以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电力电信、供水、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面向农村延伸对接。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