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力资源视角解读鄂尔多斯的工业化

2013-12-29 00:00:00王美萃
北方经济 2013年1期

对于鄂尔多斯的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近几年国内外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本文拟以第六次人口普查和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对鄂尔多斯人力资源水平与工业化进程作一概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解读鄂尔多斯的工业化及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基本形成了良性互动

首先看鄂尔多斯2010年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在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2010年鄂尔多斯与全区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布变动情况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鄂尔多斯从业人员中高中、大学专科和本科的比重均高于全区平均值。如果将受教育程度具体化为年限,本文设未上学(文盲半文盲)的受教育年限为1.5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学专科为14年,大学本科为16年,研究生为18.5年,根据表1可以算出鄂尔多斯2010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5年。全区2010年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19年,鄂尔多斯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区高出0.16年。

鄂尔多斯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速度有目共睹,2000年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11.07亿元,就业人数为72.37万人;2010年生产总值增加到2643.23亿元,从业人数增加到98.01万人。从总量来看,GDP增加了22倍多,从业人员仅增加了35%强,可谓相差甚远。但我们分析一下鄂尔多斯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2000年到2010年的变动情况,再与自治区的总体情况进行比较,可能就会理解其中的缘由(如表2所示)。

表2 鄂尔多斯和全区十年三次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1、2011年。

根据表2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一)鄂尔多斯近十年来产业结构升级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0年——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9.01%降至2.68%,下降了36.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5.82%增加至58.69%,提升了32.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5.17%增至38.63%,上升了3.46个百分点。总体来讲,鄂尔多斯近十年来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持续增长并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缓慢上升,鄂尔多斯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优于全区平均水平。

(二)鄂尔多斯就业结构逐年优化

2000年至2010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60.00%降至27.74%,下降了32.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7.30%增至28.83%,上升了1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22.70%增至43.42%。这表明,近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大幅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其中第三产业就业发展迅速并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鄂尔多斯三次产业从业结构优化速度明显快于全区平均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鄂尔多斯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升与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是吻合的,即工业化带动了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也支撑了工业化,二者基本上形成了良性互动、共同上升的态势。

以上结论可能与一些观点不太一致,然而我们应该承认,鄂尔多斯的工业化虽然是以煤炭产业占据优势而推进的,但其开采条件却与其他煤炭基地不同,由于煤层浅和大规模现代化开采,所以技术条件和装备水平起点高,用工标准和队伍素质等均在同行业中占有优势,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都意味着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是先进的,甚至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再者,鄂尔多斯由于其生态环境比较特殊,大规模开发时又恰逢国家开始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历史时期,因而鄂尔多斯很早就关注并鼓励、扶持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企业,亿利集团和东达集团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就是伴随着鄂尔多斯地区的绿色产业和多种经营取得突破和创新基础上实现的。所以,就鄂尔多斯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情况而言,目前已经开始步入了工业化与人力资源、技术进步、生态建设并举的共赢发展轨道,出现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有待于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在保持和强化优势中继续推进工业化

鄂尔多斯今后的工业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偏离其现实情况,因为在全国这个大市场中,每个地区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寻找自己的空间和位置,鄂尔多斯也不能例外。

(一)能源产业是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1.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了鄂尔多斯产业结构的特点

鄂尔多斯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496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占全区储量的1/2,且煤炭品质优良,具有“三低一高”特点(低硫、特低磷、低灰、高发热量),适宜制油、制气;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约为7504亿立方米,占全国总储量的1/3,且蕴藏性质好,是理想的城市燃气;此外,高岭土、天然碱、石灰石、食盐、芒硝、硫磺、石膏等矿藏储量也相当可观,各类可供工业开采的矿产有12类达35种之多。近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煤炭行业比重迅速上升,已成为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而且这种支柱作用越来越突出,从鄂尔多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可见一斑。

2.国家对鄂尔多斯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其工业化特征

尽管新能源成为国内能源产业的热点,但传统能源短期内仍然占据我国能源消费主体地位,鄂尔多斯市能源资源丰富,能源产业日益壮大,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之外,为全国部分省市提供能源、电力,保障我国华北地区的天然气需求,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另外,“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致力于把包括鄂尔多斯市在内的5个能源资源集聚区打造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国家能源战略基地,这就决定了国家在鄂尔多斯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力度,也就奠定了鄂尔多斯的主导产业及其产业结构。

3.鄂尔多斯多年来形成的产业基础影响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结构

包括基础设施、人员队伍、技术条件等均围绕煤炭开采和初加工、储存运输和电力生产和传输等,而这些基础形成和推出都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就是说,行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影响和限制了多元化选择。鄂尔多斯市近年来能源主导型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其工业经济已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阶段,煤炭、电力、天然气、黑色金属冶炼等能源型行业始终都是鄂尔多斯市的支柱产业。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鄂尔多斯仍然要以能源产业为主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为巩固优势产业提供了便利

《鄂尔多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显示,“十一五”五年期间,鄂尔多斯市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430 亿元,是“十五”期间公路建设投资的4.5倍。五年内新改建公路8926公里,是“十五”期间的3倍。截至2010年底,鄂尔多斯市公路优良路率达到67.9%;49个乡镇(苏木)全部通油路,744个行政村嘎查通公路,通达率100%。据民航资讯网提供的数据显示,鄂尔多斯机场2012年旅客吞吐量排名位居全国第50位,从2007年通航时的7.7万到2012年突破180万,五年间年均增速达到55.5%;货运吞吐量从2007年通航时的390吨到2012年完成9752.4吨,五年间年均增速达到73.2%,在运输生产指标全年累计同比增长排名中也名列前茅;2012年,鄂尔多斯机场全年累计运营航线38条,通航城市40个,共有11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省会城市中,除拉萨、合肥、福州外,均实现了通航(不含港澳台)。移动、联通等电信巨头更是把鄂尔多斯作为重点区域规划并配备基础设施和业务机构。可以说,鄂尔多斯已经形成了多维度、立体化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从而大大拉近了鄂尔多斯与外界的空间距离,使其与外地的分工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广泛和深入,也就更加巩固了鄂尔多斯的特色和优势,弱化了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必要性和动力。

(二)大力发展与能源能够形成配套或互补的相关产业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物流业的专业化既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三方物流机构能为企业节约物流的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是企业的理想选择。物流企业通过科学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从经营方面再降低物流成本,使产品的总成本更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鄂尔多斯地区输出的产品性质和规模,决定了其发展集储运、调配以及信息网络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业的广阔空间。所以,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既能提高一般企业的经营效率,也能促进鄂尔多斯地区物流水平乃至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

2.继续扶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产业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他将生态环境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以企业的社会功能为生产目标,将企业生产所导致的污染环境的负效益变成能带来新资源的正效益。鄂尔多斯市目前正处在以煤电、天然气、金属冶炼、化工、建材、纺织为支柱产业工业化新阶段,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增加了鄂尔多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压力。发展生态产业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环境压力,一方面也有利于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主要的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环境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

3.进一步开放和规范金融等服务业

金融已成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核心支持机制。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它本身也是推进服务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在目前鄂尔多斯市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格局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目前来讲,企业正规的融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政府应该构建多层次的融资服务体系,增强鄂尔多斯市的整体融资能力。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鼓励地方性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发挥信贷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动作用,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推动经济金融和谐健康发展,实现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自身业务发展。

三、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的支撑力度

1.大量引进多元化人才

鄂尔多斯今后的定位应该是移民城市,要大量引进外来人员,而且应分层次定待遇。首先要使鄂尔多斯的人口总量有一个明显的增长。目前,鄂尔多斯的城区人口仅65万,康巴什新区现有人口10万左右,距最终50万人口的规划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其实,一个区域的根本活力来自于人力资源,而不是来自于货币资本。鄂尔多斯不缺资金,当然更不缺物质资源,相对短缺的还是人力资源。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每年净增加的外来人口高达80万人,比鄂尔多斯老城东胜区和新城康巴什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所以,鄂尔多斯首先要扩大人口总量,吸引多元化多层次的各类人员到鄂尔多斯就业和创业,基数做大后,才有条件追求结构合理和层次提升。

2.扩大教育和在职人员培训投资

就鄂尔多斯目前的经济实力,还有继续扩大教育和培训投资的空间和余地。包括扩大当地的办学规模和层次,也包括对外地求学的鄂尔多斯籍学生的资助强度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加强对各类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只有打造出一支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良好的产业大军,鄂尔多斯的工业化才会有更加坚实、稳固的支撑。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