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虽然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但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 因此,如何才能实现安全自驾游至关重要。
雪域高原西藏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它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吸引着无数的人前去朝圣、祈福,去观光、旅游。对于许多自驾游爱好者来说,若能沿川藏线(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的公路)进入西藏那就更圆满了,因为在他们眼中,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不过,川藏线虽然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和若干大江大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但须翻高山跨急流,路途艰辛且多危险,所以导致不少人心中向往,但又惧怕。因此,如何才能实现安全自驾游至关重要。
去年8月,我带着即将上大学的儿子和外甥,自北京出发,川进(川藏线进入)藏出(青藏线出来),行程9000公里,穿越9个省区,历时20多天,单车一个司机,成功完成了环绕大半个中国的西藏自驾行。
这趟旅行给我和两个孩子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使他们倍感获益丰厚。川藏线自驾游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建议初次自驾进藏的朋友,要提前至少一年做准备,要看至少十篇以上的相关路书或游记,做到对沿途路况、风景、风俗、饮食、住宿、加油等各种注意事项的了然于胸。同时要做好各种准备,包括身体、心理、物质等的准备。
行前做好充分准备
心理准备。
西藏虽然神圣,但也不是什么禁区,对一般正常人来说,去西藏无非是去高原旅游一次,有高原反应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一般不会导致生命危险。要克服高原恐惧心理,它并没有传说中的可怕,吃好睡好就可以了,何况西藏的医疗条件现在也不错。
物质准备。
根据自身的条件,准备一些必备物品,如通讯工具,食品,药品,水,相机,存储设备及各种急救物品。食品和水至少准备两三天的用量,以防路上被困。药品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备一些感冒、消炎、高反等类的药品。
要确保车况的良好。
出发前,给车子做个正常保养就可以了, 车辆的维护也是合适就行,没有必要全部换新或者增加特别先进的功能。如果了解自己的车况,可以备上一些易损部件并准备必要的自救工具等。要注意的是,车上能轻一分是一分,工具不能少带但也没有必要带太多。根据我的经验,不必携带备用油桶,因为沿路各个县城都有加油站,正常情况下只要见到油站加满即可。
关注天气路况情况。
在制定自驾路线时,就开始时刻关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这一整段旅途中各地的天气情况,各路段的路况信息,特别是即将出发前的一段时间的,以免遭遇到因受恶劣天气影响而引起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塌方等灾害。特别要注意泥石流有时是间歇发生的,并不是刚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段就是安全区。同时,还要注意地区内各河流、江川的汛期,避免遭遇山洪。
路上小心 沉着驾车
1、小心使得万年船。
毕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熟悉当地的路况、吃住、天气、风俗等,路途遥远,一切未知,为了路上安全愉快地旅游,为了家人的牵挂,切记一路小心驾车为上。
2、弯多路窄,要保持车速。
川藏线上有怒江七十二拐、怒江天险等险路,从西藏的邦达到然乌一路下行到怒江边,都是贴着悬崖行驶且弯多路窄。另外,川藏线很多地方都在修路,而且一修就是很长的一段,比如新都桥至理塘,昌都至甘孜路等段,路况非常差, 这时就要慢行小心行驶,防止托底。而青藏公路更宽、更直,所以不少出藏的车辆到此都放开了跑。实际上,这些路段是在冻土上建设的,路面容易变形、下陷,俗称地雷坑,而下陷路面不到跟前很难提前发现,所以车辆到此容易出现“跳车”,车速快则容易翻车。总之,路况不熟,不可开快车。
3、不走夜路,注意积水路面。
除了不熟悉路况之外,晚上车少,最好不要晚上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万一路上出点状况,那时因方圆几百里无人,会叫天天不应。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积水路面。在川藏线上,有些地方的积水看似不深实际上有很深的坑洞,贸然开过去可能会损伤车辆甚至翻车。遇到水坑时,可以停下来看其他大车经过水坑,再判断自己的车是否能够安全通过;或是找树枝来测水坑的深浅,再作打算。在不熟悉路况时,宁愿走破路,也不要自己随意创新,要相信当地人选择路线自有他们的道理。要记住,过水时要慢行,要探好路。路面凸起时,要斜打车轮,走“之”字路线,以防托底。一些高海拔、背光的路段还可能结冰,所以也不能轻视。
4、在易有落石的路段不要停车。
由于川藏线上不少容易有落石发生路段,通过时,一定要眼耳并用,保持高度警惕,注意观察快速通过,不要随便停车,以免发生意外。
5、注意文明驾驶。
川藏线自驾游风险较大,文明驾驶更为重要。越是不好走的路越要文明驾驶,不要超速,更不要不给别人留余地,否则一旦出事祸及生命。另外,川藏线上牛羊居多,那是它们的家园,一定要特别避让。
再有,司机不仅要注意路面、汽车,更要注意自行车。近年来骑自行车去西藏的人多了,对自驾车司机也是个挑战,尤其是对方下坡时,自行车车手为了省力速度都会比较快,如果碰上拐弯,就更容易与汽车碰撞。司机除了控制车速外,最好在拐弯前打喇叭或者切换灯光,提醒对面来车和来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