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性别同年龄组的正常人群比较,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骨折,成为糖尿病患者甩也甩不掉的伤痛。
糖尿病带来骨折高发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处于高水平,会造成体内钙、磷代谢的异常。具体地说,糖尿病患者高渗透的利尿状况,使大量的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血中的钙、磷、镁等矿物质元素也随之排出,使人体处于缺钙少磷的状态,而钙、磷、镁等矿物元素是人体建筑“骨骼大厦”的基石。缺少钙磷的人体所打造的“骨骼大厦”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当“豆腐渣骨骼”强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在外力作用下必然发生骨折。
同时,血液低钙、低磷状态会刺激位于人体颈部的甲状旁腺,使其产生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对骨骼具有分解和腐蚀的作用,长此下去,骨骼就会产生大小不等的“洞穴”,形成骨质疏松状态,这是骨折发生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小血管损伤,而肾脏是人体小血管最为丰富和集中之处,所以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肾功能障碍。在正常情况下,维持骨骼正常代谢所需的维生素D需要肾组织中的一种叫做羟化酶的化学物质来“激活”。如果患者肾功能障碍,其羟化酶的活性会降低,维生素D就不能充分被消化,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而缺钙的骨骼是不堪一击的,容易发生骨折。
人体的骨骼之所以能够支撑身体,完成运动和生理功能,与其特有的成骨细胞有密切关系。成骨细胞负责骨骼的“再生”和“强化”过程。成骨细胞表面存在一种肝胰岛素受体的蛋白质,参与完成骨骼构建的过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较少,影响了胰岛素受体的功能,如同束缚了建筑工人之手,影响了骨骼大厦的建筑,这也是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年龄、性别、种族、职业、饮食习惯等因素也与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有关。统计表明,高龄、女性、素食、脑力劳动的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率要高于其他人群,亚洲种族人群中,糖尿病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及骨折率都明显高于欧美人群,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种族有关。这与亚洲人群以谷物为主食,而欧洲、北美人群以动物蛋白为主食相关。
糖尿病患者骨折发生率高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预防骨折的发生。
最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脊椎骨折:
脊柱是人体的“主心骨”,是人体运动和各器官脏器发挥正常功能的基础。为此,脊柱承受了人体的大部分重力和负荷。
脊柱受力的主要结构是椎体。当糖尿病导致骨质疏松后,受力最大的椎体就会发生脱钙,骨强度降低,此时如果再受到外力的作用,不堪重负的椎体就会被“压扁”变形,临床称之为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压缩骨折常见于糖尿病老年患者,导致椎体压缩骨折的“暴力”有时并不大。
髋关节骨折:
髋关节骨折又分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骨折两大类。髋关节具有承受力大(几乎承担人类运动时的全部重力)和局部结构薄弱的特点,是典型的“小马推大车”的结构。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骼强度减弱,受重能力下降,如果此时再有外力的作用(如摔倒、下肢扭伤等),容易造成髋关节骨折。有的患者甚至发生了骨折还没有意识到,因为很小的暴力就可以造成髋关节周围骨折。
肩关节骨折: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量、运动幅度最大的关节,因而也最容易受到伤害。糖尿病患者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骨骼处于疏松状态,此时如果摔倒,肩关节受到直接暴力作用,可造成骨折。
腕关节骨折:
典型的、常见的腕关节骨折发生于桡骨远端,也称为“桡骨远端骨折”或“克列氏骨折”。由于腕关节的骨质相对疏松,骨骼强度差,如果患者摔倒时用手支撑地面,暴力经手传导至手腕部,易造成腕关节骨折。
上述四种骨折是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骨折类型,但人体其它部位也可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只是发生率较低而已。所以,糖尿病患者除要积极治疗糖尿病以外,还要重视治疗骨质疏松症,更要注重预防因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
控制糖尿病是根本
积极治疗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初期,或仅存在糖耐量降低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调节、运动、减轻体重等方法控制血糖,必要时辅以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要经常测定自己的血糖数值,并以此指导自己的饮食、运动和治疗,以便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内,这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和减少骨折发生最好的办法。
参与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又称运动疗法,是预防骨质疏松和减少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机体运动,一方面可以消耗部分能量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增加骨骼的强度。研究证明,当骨骼处于“负荷”状态时,骨钙的丢失最少,血液中的钙离子向骨骼聚集最快,所以,运动可以强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从而减少骨折的发生。
正确补钙。
补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症最基础的方法之一。补钙的方法主要有食物补钙(如食入鱼虾类、饮牛奶及富含钙的食品)和药物补钙(如口服钙剂或含钙营养品等)。在选择钙剂时应咨询专科医生,选择合适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绝不是钙剂含量越高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更不是名声越大越好。要选择1~2种适合自己的药物或营养品,长期正确服用。
在补钙同时,要应用维生素D制剂,因为只有在维生素D的参与下,钙离子才能沉积于骨骼,否则只会从尿及粪便中排除,达不到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的目的。除了应用相应药物以外,多晒太阳,多做室外活动也是有效增加维生素D的供给的方法。因为在人的皮肤内存在着大量维生素D的“原料”,这些物质只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才能转变为活性维生素D而被人体所利用。
药物治疗。
使用某些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对于减少骨折的发生有一定作用,但药物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常用的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性激素、膦酸盐、破骨细胞抑制剂、钙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