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凤凰网组织十大博主到澳大利亚感受食品安全,对照中国的食品安全难题进行探讨,试图能对破解中国的食品安全魔障提供一点启示。
巧合的是,在博主们开始澳洲行之前,中国和澳大利亚同时发生了两起食品安全事件,也就是中国的毒胶囊事件和澳洲的毒大米事件。后者是中国东北出口澳洲的大米被检测出石蜡成分,令澳洲人谈米色变。
看一下两国执法机构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便可大体窥伺出两国相差悬殊的食品安全现状——
中国使用毒胶囊的制药企业在经历矢口否认、含糊致歉和蒙混过关等几个与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相似的过程后,便风平浪静,一切照旧了。没有赔偿,没有倒闭,更没有倾家荡产。比这更令人费解的是,就在难有作为的监管者宣布事件查处完毕后,在河南、陕西等地的沟渠河汊内出现了大量五颜六色的毒胶囊,铺天盖地,好像从天而降一般。没有人能说清这些毒胶囊的具体来历,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一样麻木地视而不见。
而被检出石蜡成分的中国大米就没那么幸运了,大米不仅全部就地销毁,出口商家被列入黑名单,永远不得向澳洲出口任何商品;进口商也难逃严厉处罚,险些导致破产。没有“念其初犯”、“态度诚恳”和“下不为例”的法外开恩。
法礼并重,防患未然
澳洲一直以畜牧业为主,牛羊肉的价格非常便宜,致使这里人们的饮食习惯十分单调,就是国宴也是以烧烤为主,所以两百年来,澳洲人不知食品安全为何物。
上世纪90年代起,澳洲亚裔人口骤然猛增,加之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澳大利亚也出现过多起食物中毒事件,这些事件引起澳联邦政府高度重视,在1998年8月澳联邦政府开始组建食品监管机构,并陆续颁布了《食品法案》和《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之后,澳大利亚又围绕《食品法案》、《食品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了许多配套的规章,如《职业健康与安全法》、《食品安全惯例与总体要求》,《食品工作场所与设备》,《食品安全标准一健康与卫生,食品处理者的责任》、《食品标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所有食品类别以及从农田到餐桌的种植,养殖、储存运输,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
别以为他们监管人员每天都死死地盯着商家,抽查普查是寻常事,没有,绝对没有。澳洲的官员说得好,用狱警管囚犯的方式是绝对管不好食品安全的。换句话说,在道德底线很低或干脆没有道德底线的地方,就是上帝亲自上阵也是无济于事的。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讲,生产面包面条的人去过卫生间后再去工作,谁能监督他是否洗了手呢?简单用水冲一下做做样子是洗,用杀菌肥皂洗两分钟也是洗,这只有靠道德的力量去约束。
澳大利亚立法基于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及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主要依靠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本身自律,利用市场自由竞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等手段来保证。食品监管机构所做的只是有效管理生产经营企业按照法律和相关管理体系规范运行,以此来实现保护公众生命和健康。法律强调新闻媒体监督具有独立性,客观性。
澳州金考拉公司董事长赵荣君在与博主们交流时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在澳洲吃坏肚子,那你们就中大奖了,因为餐馆要付给你们一笔可观的赔偿费”。在这里真的发生过顾客因发现餐馆食物中有苍蝇而得到数万澳元赔偿的案例。一位博主也开玩笑地说,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中国,所有餐馆都将关张,什么原因?巨大的利益诱惑会让贪心之徒像变戏法一样把蟑螂、苍蝇等昆虫带进餐盘中。所有说,推崇公德,信奉良知的高素质的公众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
尽快走出魔障般的怪圈
著名时评人童大焕在访澳观感中表示,有人把澳大利亚不愁食品安全归功于监管严,也对也不对。比如在澳大利亚,一只蟑螂都有可能让餐馆老板倾家荡产。几年前,墨尔本一家相当知名的华人餐馆被顾客在汤里发现了蟑螂而遭到投诉,随后政府的食品检查员发现这家餐馆向顾客出售不卫生以及不符标准的食品,这家餐馆最后受到了被起诉、罚款7万多澳元以及停业整顿的重罚。
但在国内,因食品药品安全而被处极刑的还少吗?为何严刑峻法却结不出好果子?
有人说中国食品安全令人忧心,是因为道德感缺失。这话似乎也不错。但如果不诚信的坏人得道,那么市场有可能劣币驱逐良币,主要表现为劣质产品通过低价优势占领市场份额;在监管方面则表现为市场上的“劣币”通过行贿受贿逃避惩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食品安全生发开去,今日国内信任严重缺失,归根结底,既不是监管不严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保留死刑的国家之一,也不是道德感缺失的问题,而是执法不公平的问题,官员选择性执法,公众却对他们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官僚系统缺乏健康的劣汰机制。
对于任何国家和社会来说,劣汰功能甚至要比择优功能重要得多。如何淘汰不合格的官员,如何淘汰不合格的商人,是远比淘汰不安全食品重要得多的问题。
在悉尼海德公园的绿地上,博主们进行了交流互动。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的发起人汪永晨慨叹道,我们有很多法律,如果都真的按这些法律做的话我们的食品安全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恰恰是有法的情况下,我们的食品安全还出了这么多问题,我很想请教几位生活在澳洲的博主,你们也很了解中国食品安全状况的,问题是一波接一波,而你们现在生活的澳大利亚却做的这么好,你们有些什么宝贵的建议,不仅让同胞们吃的放心,而且找到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使我们的食品安全尽快走出魔障般的怪圈。
澳籍华裔博主杨恒均说,近年来澳洲的食品安全问题多涉及从中国及亚洲国家的进口食品。中国的东北大米在这儿卖得很好,但最近发现被打蜡抛光,所以又被禁止,还有什么牌子的牛肉面也因为防腐剂问题一起被下架销毁。澳洲食品安全机构以前对少数民族吃的食品监管并不很严。例如说中国人要吃大米;韩国人要吃泡菜,可大米泡菜里面是否有有害成分,却不清楚,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最近,澳洲的法律开始管到我们的杂货店里面了,发现问题立刻解决,这让在澳的所有亚裔都松了一口气。这就是不错的经验,不怕有失误,关键是能够及时纠正。不能对问题熟视无睹,任其泛滥。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几乎没有纠错能力,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还有执法者的公正立场直接关乎着我们的食品安全是落到实处,还是一句空话。
澳洲的法律在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方面是毫不行乎的,换句话说他们更倾向维护弱者的权益。比如一家制药企业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哪怕只是导致患者头疼的轻微反应,诉诸法律,制药商都可能倾家荡产。法官一定会支持受害人将商家多年积攒的财产分光。而中国的消费者却很难获得这样的法律支持,财大气粗的商家很容易把事情摆平,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无法伸张正义,更难获得实在的赔偿。
博主所言极是,几年前三鹿毒奶事件爆发后,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虽然严厉惩处了一批责任人,但法院一概不受理被侵害儿童的索赔诉讼。一位父亲因为不懈地为自己孩子争取权益,结果居然被网络罪名而囚禁。这一庇护行为导致的后果是整个行业的整体堕落,无可救药!有识之士断言,地沟油事件为何能得到详尽披露及初步遏制,原因就是它不牵扯背景复杂的利益集团,只是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求财恶行,所以,各方面动手迅速,立竿见影。可对目前披露的白酒塑化剂丑闻,方方面面皆缄口不语了。众所周知,烟酒是中国的暴利行业,任何暴利行业都会或主动或被动编织成巨大的利益链,这条利益链囊括社会的各等角色,他们纽结缠绕,牢不可破。正是这些无形的利益链条狠狠地将中国的食品安全捆绑囚禁。
悉尼科技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冯崇义先生指出,中国当下食品安全的根源性难题是,监管执法机构带头选择性的执法。简单说就是,管你不管他,今天管明天又不管。这样一来再科学严谨的法律法规,也会彻底乱套。一旦有人逍遥法外,并大发横财,马上便会有人效仿。那些守法的公司守法的企业和守法的人在整个市场上就被淘汰,因为你按照标准去生产,你的价格一定比假冒伪劣的要高,就会失去竞争力。我们讲的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这个意思,一旦有人去违法,而不受到惩罚,这个法律就失效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把法律的权威真正树立起来,不仅体现在食品安全上,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
谈到澳洲法律对消费者的保护,金考拉的董事长赵荣君介绍说,我们每一个小店,它的公众责任险最少都是在一千万到两千万澳币,这还不包括火灾险和意外伤害。比如说上面天花板突然掉下来之类的。这种法律,这种整个制度体系是特别关注和保护个体的。
汪永晨接茬说,今天中午我们吃饭时,做过《中国保险报》的记者童大焕问这家中国餐馆的老板怎么上保险。老板说,他每月交300澳元,可获得的保费却是2000万澳元(折合人民币一亿两千多万)。这个险叫公众责任险。我问大焕,中国现在有这个险吗:回答是:还没有。花那么少的保险费,公众可获得那么高额的赔付,靠得是什么,执法的严格和罚得“底掉”。
陆克文的建议
此次凤凰十大博主澳洲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与澳大利亚前总理现任议员陆克文进行交流互动。
陆克文可以说是国外领导人中与中国渊源最深的,他年轻时想来中国大陆学习中文,未获批准,得到中国台湾大学的奖学金承诺后,他即刻赶赴台湾求学。几年学习和对两岸形势的关注,让他成为世界著名中国通。四年前女儿杰西卡嫁给华裔丈夫谢若谷,一家三口现在住在北京。陆克文的小儿子陆马克眼下也在北京大学学习中文。所以在西方政治家中很难再找到像陆克文这样了解中国的人了。
谈到澳洲食品安全,陆克文说,严格管理是我们历来的传统,消费者对此也有很强要求和期待,使政府无法回避与懈怠。所以说,成熟的消费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如果一个问题食品的生产商惧怕的只是监管机构,而不在乎消费者,那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
一位博主向陆克文提了很好的问题:以你对中国的了解,目前中国食品不安全的问题要是让你来面对,你会如何对待?
作为精明政治家的陆克文,当然不会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他笑着说,我女儿女婿、外孙和儿子陆马克现在都在中国工作学习,我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自然是了解的。假如你们认为澳大利亚的食品安全真有可借鉴之处的话,那就要全盘的吸收学习,只学某一方面是不行的。我们的确有一套系统完整的保障机制,或者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其中包括:法律、知识、软件及做法,它们之间具有无法割裂的联系。中国政府应该考虑进口我们保障食品安全的整个系统,而不是部分做法。只派考察团走马观花,是不行的。
一位爱提问题的博主向小导游发问,难道澳洲食品如此安全,连一次食品事故都没有吗?小导游想了想说,的确曾经有过一次事故:那年有两个中国游客不明原因地死在餐馆里,新闻播出后震惊整个澳洲。但经过缜密的侦查化验发现,死因是他们吃了从国内带来的毒蘑菇。所以,现在澳洲的法律规定,就餐顾客不得将外面饮食带进餐馆,以免出现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