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留下的这些地名……

2013-12-29 00:00:00王国庆
文史月刊 2013年2期

霍去病进军漠北反击匈奴,“翰海”、“狼居胥山”、“姑衍山”载入青史。可是,它们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里呢?几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张志坤发表《汉代匈奴北海之考辨》一文,对此多有论述,本人研读这篇文章后,特与张志坤先生商榷。

一、读《汉代匈奴北海之考辨》与张志坤先生商榷

《汉代匈奴北海之考辨》一文,发表于《史学月刊》1994年第二期,作者张志坤。该文认为,瀚海非海,北海非贝加尔湖,北海可能为匈奴西部之乌布苏诺尔湖。对于文章的观点正确与否,本文不加以论断,仅就作者为证明其论点而引用的某些论据,做出商榷。兹将这些问题列举如下,并略加考辨,权作叩金之木、引玉之砖。

问题一,文章中提到:“左贤王被霍去病打败,败退,也只会向西北方向即所谓漠北地区退却,而不会向贝加尔湖。漠北地区,即色愣格河各支流地区,水草肥美,易于放牧,是匈奴统治区域内极其重要的地区,后来汉匈战争继续发展,汉军几次深入出击,匈奴都运其辎重老弱于此地区。”

这段话是想说明,左贤王战败后逃向了漠北色愣格河流域。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卫青从西路北上,于漠北大败单于主力,霍去病右路袭进,遭遇左贤王,大败之,追击2000余里。问题在于左贤王被霍去病打败后逃跑的去向。

当时的情况,霍去病、卫青同时出兵,当霍去病追击左贤王部时,卫青已于漠北大败大单于。如果说左贤王逃向漠北,前有严阵以待的卫青部,后有霍去病的精锐追兵,左贤王就有被合围歼灭的危险,相信身经百战的左贤王是不会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的,而且在史料中也没有显示卫青与左贤王接战。

因此,张志坤认为“左贤王被霍去病打败,败退,也只会向西北方向即所谓漠北地区退却”,只是因为“漠北地区,即色愣格河各支流地区,水草肥美,易于放牧,是匈奴统治区域内极其重要的地区”,这个思路没有考虑此时在漠北地区的卫青的数万骑兵,因此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问题二,文中说:“霍去病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战后,军马已受重大损失,卫霍出击回来后,塞阅官检阅马匹,只有三万,即使三万匹都是霍去病的,霍也不能用三万匹马驮着五万大军向贝加尔湖挺进并返回。”这段话是想说明,霍去病不可能到达贝加尔湖,但此举证是有问题的。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又载:“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马匹对于骑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马匹的素质有优劣之分。卫青在前期作战中功勋卓著,汉武帝渐生猜疑之心,他希望霍去病建立不世之功以匹敌卫青,所以霍去病会得到更多优良的马匹,这对他深入漠北2000里追击左贤王有重大作用。

汉两路大军出发时各5万骑兵,共14万匹马。霍去病在与左贤王接战并追击的过程中,一定会损失大量士兵和马匹,其中马匹的损失会更大一些,且由于给养和医疗条件的局限,返回的路上依然会有大量马匹和士兵死亡,所以归途中士兵的数量肯定远远小于5万,直接说“霍也不能用三万匹马驮着五万大军向贝加尔湖挺进并返回”,从逻辑上来说不够严谨,也不足以说明霍去病不可能到达贝加尔湖。

问题三,文中说:“汉武帝与卫霍所做的战略布署和约定是: ‘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这里所谓‘咸约’就是共同约定的意思,是既定的战略方针。‘绝幕’就是大漠深处,或者穿过大沙漠的意思,是既定的战略方针。就是穿过今天中蒙边境的大片沙漠地区而进入在汉时水草尚较丰美的蒙古中原地区。”下面又说,“笔者还是比较的同意乾隆年间侍读学士齐召南所注,该注称:‘瀚海即大漠之别名,沙碛四际无涯,所谓之海。张晏、如淳直以大海、北海解之,非也。本文明云去病出代,右北平两千余里,则其地正在大漠,安能极远之北海哉’?这个说法是比较正确的。”

“‘绝幕’就是大漠深处,或者穿过大沙漠的意思。”这句话是正确的,关于“绝幕”、“大幕”、“幕北”,在《史记》、《汉书》中多次提到,如《史记·匈奴列传》云:“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於幕北”,“信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无近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亦云:“大将军引还过幕南,乃得前将军、右将军。大将军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广自杀。右将军至,下吏,赎为庶人。”这里的“幕”都是大沙漠的意思。查阅近代地图资料,可知在今天中蒙边境有大片的沙漠戈壁地区,且大部分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南部地区,历史上以此天然沙漠为中心,南部地区称为漠南,北部称为漠北,即以上提到的“幕北”、“幕南”。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载:“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这是霍去病追击左贤王时的行军路线,分明提到先后顺序为“绝大幕”和“登临瀚海”,从现有资料查阅,这片沙漠以北并没有可称为沙漠的地区,如果说“瀚海即大漠之别名”,那么翰海又是哪片沙漠?显然作者回避了这个问题。

二、关于“翰海”、“狼居胥山”、“姑衍山”地望的几点思考

由于时代的久远和史料的匮乏,当年因霍去病进军漠北而载入青史的“翰海”、“狼居胥山”、“姑衍山”等确切位置,几千年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作者说“霍去病在打败左贤王取得空前伟大的胜利后,举行了庆祝胜利的仪式‘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把远征行动推向最高潮,划上一个了不起的神圣的句号,然后收兵回返。霍去病不会在把胜利推向高潮之后,再向遥远的贝加尔湖做无谓的进军。”

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从汉代封禅的仪式可以确定,“狼居胥山”和“姑衍山”相距不远,也就是说,可以确定这三个地方相距不远。如果确定一个地名的位置,其他的就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但现有的一些说法,都不能自圆其说。

一般的说法有:

一、“狼居胥山为今肯特山说”。这种说法被许多书籍引用,但此种说法不能解决“翰海”的问题,如果“翰海”是海,多数人认为其为贝加尔湖,但肯特山距贝加尔湖依然千里之遥,且中间阻隔崇山峻岭,汉军的能力无法实现到达贝加尔湖并返回的任务,且从逻辑角度讲也没有必要到达贝加尔湖。

还有人说“翰海”为今呼伦贝尔湖,但同样的问题是呼伦贝尔湖也距肯特山千里之遥。如果说“翰海”是沙漠,在茫茫蒙古高原,除前面所提的“幕”外,实在没有别的可称为沙漠的地方。

二、“狼居胥山在今克什克腾旗说”。这种说法主要是由林剑鸣提出的,在《清史稿》、《辽史》中也有这种记载,且老先生认为翰海为沙漠,但此观点与霍去病进军路线有出入,如果此说成立,那封狼居胥山前所经过的“大幕”又会是什么呢?

三、“狼居胥山在今河套地区说”。这种说法最为不可靠,它不能联系到霍去病的进军路线,卫霍两部分各为西东,卫青率西路深入漠北,霍去病率东路从今河北蔚县北击左贤王,无论怎样进军都无法到达河套地区。

如果以沙漠论瀚海,可以这样想象:在汉时的蒙古高原上,沙漠并非像今天这样连成一片,在靠近今天中蒙边境处的大片沙漠为“大幕”,“大幕”以北有另外一片较小的沙地,被称为“翰海”。霍去病率领大军穿过“大幕”后“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最后到达翰海沙漠,而所谓狼居胥山和姑衍山都是“大幕”和“翰海”之间的小山丘。这样,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

由于资料匮乏、时间久远等客观原因,本文仅仅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尚须大量的史料佐证,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