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尝试在复习阶段,继续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以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历史课渐渐起死回生,复习课也亮丽起来。
一、推石放水,涵养水源
以往的历史复习课上,学生总是停下来等待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引导和强化。现在看来,这已成为阻碍学生生命之泉奔流不息的顽石,必须推石放水,让学生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内容疏浚理通。在梳理过程中,学生们有的采用表格式,分门别类归纳;有的采用线条式,把本册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要点通过一条条线贯穿起来(比如历朝历代的演变,历史上重要的大事,历史上重要的人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等);有的采用比较归纳式,将知识同化组合,甄别区分(比如“商鞅变法”与“推恩令”,“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与“康乾盛世”,“唐朝的对外开放”与“清末的闭关锁国”等);还有的结合平时的课堂笔记,采取由整体到部分的层层回忆式,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精彩纷呈。通过梳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产生了横向或纵向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随后,我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大家复习,如有遗漏,其他学生予以补充。在这样不断地碰撞中,学生积累的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有些内容连我本人都忽略了,但学生都想到了,听学生发言,真有“好手不敌双拳”、“众人拾柴火焰高”之感。学生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宽广的大河。
二、大浪淘沙,净化水源
由于学生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也就带来了他们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的深度的不同,甚至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如果不交流讨论,这些缺陷就会被忽略、被掩埋。俗话说得好:“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学生在交流、争论中,可以逐步使自己的认识更清晰、全面、准确。与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自己设计一些习题(可借鉴一些参考资料,但不可照搬)。设计习题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再提高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对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整体的把握,灵活的运用。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设计的成果走进课堂,进行交流:第一步,小组讨论,去粗取精。第二步,大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带着自己的精品习题和特色习题上台予以展示。在展示中有些习题很受欢迎,对这些很受欢迎的习题,我实行冠名制,让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得以实现,学生往往会因此欣喜若狂。也有一些习题会引发大家的争议,这时我就会加入他们的行列,为他们引路导航,在争论中提高这些习题的科学性、严谨性。就这样经过层层讨论、审查,最终使大家对一部分知识在整体上达成共识,这就净化了水源。
三、就地凿泉,优化水源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不仅要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更要学会创新,做到温故而知新。教师要将课本知识予以拓展、延伸,使学生认知不拘泥于课本、课堂、学校。一位学生在复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我国现在在世界上的地位愈来愈突出,经济稳步增长,国力大幅提升,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并向世界推广,孔子学院遍地开花,迎来了历史上又一个空前盛世。请问,这与历史上哪一个朝代相似,借鉴了它的哪些做法?这个问题将课内与课外知识连在了一起,颇有挑战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把课本知识掌握扎实,而且要会活学活用。通过这道题,使大家意识到:历史不仅仅只是谈过去,也可以谈现在,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正在谱写的历史。又一学生在复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清朝从乾隆以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时代潮流,受到外国侵略与欺凌,签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当今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后,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这一反一正两种结果对你有何启示?对你的人生又有何指导意义?瞧!这个问题设计得不仅具有思想性,而且还有生活的指导性,真可谓一箭双雕。将这些问题带入课堂,无疑给课堂注入了一支支兴奋剂,课堂景象因此更加亮丽起来,并且形成了连锁反应,牵引出更多的富有创意的问题,这就大大优化了水源。
在上述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梳理知识、充当小老师、自编检测题、课堂讨论交流,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生命的成长。我本人作为参与活动的一份子,也完全被学生们的能力折服了。体验成了我和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以人为本”的理念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复习课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