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的知识内容。《政治生活》由四个单元构成,前三个单元主要介绍公民的政治生活、政府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即主要介绍国内政治生活知识,而第四单元则走向国际社会,介绍国际社会的相关政治知识及我国在国际社会舞台上的声音和身影。本课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向学生介绍国际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带领学生走近国际社会。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权利和义务;懂得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理解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预习及完成学案内容,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简单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合作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教材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命运,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敏捷、知识面较广,对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敏感,他们关注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国际社会的组成成员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也较感兴趣。但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本部分知识且理性思维不足,所以他们对于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准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另外,通过对《政治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对相关知识点能够从多角度认识考虑,这就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中理解国际组织及联合国作用的局限性。基于此,我在课前发放了导学提纲,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感知、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首先提前布置学生关注利比亚问题,了解利比亚的自然状况,收集关于利比亚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时事播报,介绍利比亚局势的最新进展,以及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利比亚局势的反应。最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2 新课教学。
(1)知识构建。
展示材料:2007年9月19日,台湾申请“入联”遭拒,这是自1993年以来联大总务委员会连续第15次明确拒绝所谓涉台提案。
组织学生讨论台湾申请“入联”遭拒的原因,总结得出: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而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明确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继续呈现介绍利比亚局势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各国为什么要出兵利比亚?卡扎菲为什么要带领民众抵抗?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2)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面对利比亚内战,联合国为什么授权各国采取行动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
小组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深入了解了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和作用。
(3)自主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国际组织的图片:中欧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G20峰会等,请学生对国际组织的类型自主学习。
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的地位、基本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国际组织的类型,联合国的性质、宗旨、原则和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3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总结,构建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