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3-12-29 00:00:00林治国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4期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地理知识的普及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掌握地理知识,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效率不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显得尤为必要。下面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效率低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虽然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但是学生接受的知识很少,这样等于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地理这门学科相当于文科中的理科,有很多内容需要理解记忆,单凭课堂上的呆板教学,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的。

2 学生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不重视。很多学生抱着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心态,不主动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学习,对这门课、对教师都会产生厌恶和逆反情绪。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门知识、一种技能,而不是应付交差。

3 缺少学习氛围。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学生接触的地理知识大多是书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解释,这样学生很难形成热爱学习的氛围,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个大环境的影响,想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4 家长对地理学科不重视。在现今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家长放松了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以为是小科目就不用管了,只把注意力放在了所谓的“主科”上。其实教育不分主次,关键是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广大高中生的学习技能不能仅凭分数来判断。高中生正处在成长的阶段,外界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家长的这种态度对于学生来讲就是一种误导。

5 教师教学不到位。地理一直不被大家重视,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受传统观念限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6 缺乏实践活动。由于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比较少,而地理是离不开实践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我们的学生因为缺少实践而对地理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在学习上提不起兴趣,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策

1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枯燥的灌输方法,在课堂上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和学生沟通,拉近他们与地理学科的距离,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让他们对地理课堂不再厌烦、害怕。

2 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性格,是学生个性的核心。一个班级中学生性格也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分析,摸清学生的性格差异,教育起来就能事半功倍。下面主要对两种类型的性格进行分析:(1)腼腆型。针对这种学生,教师不能严厉批评、打击他,要照顾他们的心理情绪,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情况下予以积极的引导。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经常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慢慢地不再胆小。这样既锻炼了这类学生的能力,又有助于他们性格的成长。(2)冷漠型。这类学生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课堂上态度也很冷淡,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尝试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成为热情开朗的人。

3 创设课堂情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好一门语言需要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学好地理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在讲解“四季变化”内容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些古诗词、谚语、典故,让学生能从情感上体会到这种过程。每讲到一种地理现象,教师都要能够把它转变成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喜欢的情境。久而久之,学生们对地理课的喜爱程度就会加深,这样授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