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历史合作学习模式

2013-12-29 00:00:00黄家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4期

新课改推行已有数年,各种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层出不穷,大家围绕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主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贯彻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头等问题,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的粗浅见解。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的就是合作的学习情景。著名的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景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景,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互动。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作用:(1)合作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2)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途径,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合作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判断信息的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师师合作。这里就如何进行生生合作谈一些方法、方式。具体如下:

1 课前合作,消化教材。根据以往经验,大部分学生在个人预习教材时要想完全理解教材内容均存在一些困难。如果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来让他们预习教材,这些困难便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做法如下:共同画出重点知识;在疑难处做标记;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 课上合作,形成能力。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更侧重学生“动”得怎样,为此教师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侧重为学生指点迷津,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3 课后合作,探索未知。现实中历史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加上课时的限制,许多问题不能得到深入的探究,学生对教材之外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观点更是很难触及。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成立历史兴趣小组,让他们定期阅读历史书籍,了解历史理论,提高能力。

4 借助网络,实现合作。在具体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借助网络的优势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分工合作、思想交流、自主创造的机会。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科网和一些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作为平台让学生进行网络讨论,通过网络寻找学习资源。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可以让学生在网上寻找有关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大资料以及有关建党90周年的新闻报道。

谈完历史合作学习的方式,下面谈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简单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围着桌子展开讨论,这很难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能力。而根据学生的学习特长组织合作学习,则能有效彰显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缩小能力方面的差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2 合理应用角色策略开展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表面上热闹,但实际效果不尽人意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位成员都要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组内分工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变化,以使每个成员经历不同的角色体验。这种方式重在养成学生共事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及个人责任感。

3 教师合理定位角色,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合理定位角色,是合作学习成败与否的关键,历史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因此,教师要以一定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历史教学的内在依据和基础,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约翰逊就曾形象地把教师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比喻成“剥洋葱”,教师应一层一层逐渐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最后使其达到核心层。这些层包括:学会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立合作学习的目标,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促进合作小组组内的学术争论,将合作学习活动、竞争性学习活动、个人化学习活动相结合等。

总之,我们要让合作学习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让学生去感悟合作学习的真谛,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