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设计,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2013-12-29 00:00:00黄勇飞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4期

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在考虑如何进行教学创新的问题。吕叔湘曾云:“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那么,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依据历史现象,发掘其内涵,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

在进行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教师必须有一种“用”教材、“用”史实的观念,即依据教材内容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发掘其内涵,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例如,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课关于兴办民用工业有这样一段论述:7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能源、资金、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中国近代工业兴起于何时?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②洋务派为什么要从“自强”转向“求富”,兴办民用工业?③如此兴办民用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这样一来,可以加深教学内涵,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理解和认识。

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气氛,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也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使整个教学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设计,运用联系方法,展现“活”的历史

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运用联系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展现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是动态的发展;历史展现的是我们先辈的经历,体现人类的创造性,与学生个人是有联系的;通过探求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求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进行历史反思,可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其实,生活中的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等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品味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三、精选教学内容,以情取胜,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一节课的教学史料往往很丰富,有文字资料、历史遗址、图画、照片、数字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以情取胜”的观念,依据所教年级学情,选用效果较理想的史料类型,精选教学内容,明确一节课的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根据问题,设计探究程序;依据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谈历史启示,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例如,学习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英国工业革命》一课不妨设计: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好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顋格斯

阅读材料后你能给工业革命下一个定义吗?

2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见右图):

(1)该机器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

(2)它用什么作动力?有什么优点?

(3)它的发明有什么影响?

如此,就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

四、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创设情境,孕育情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学习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第三目“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时,我先给出一幅奥巴马神情沮丧地抽烟的图片,问道:“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两百多年前奥巴马的前生,为何他如此寂寞,在沮丧唏嘘地抽烟?”学生笑着回答:“两百多年前美国的黑人与妇女、印第安人一样没有得到1787年宪法保证的政治权利,不能与白人有平等地位。”接着展示一幅奥巴马当总统后风流倜傥的照片,问道:“现在的奥巴马又为何如此的意气风发?”学生大笑回答:“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样结合时事热点知识回答历史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轻松地掌握相关知识要点。

总之,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应该根据初中学生重形象思维、乐于表现的特点,依据教材知识,适当增加相关素材,用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使学生“神人”历史,不断提高其对历史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