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一直是我们探讨的焦点。
一、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可以活跃课堂,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到如何评价秦始皇时,可介绍贾谊《过秦论》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同时增强学科的综合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世界史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地名,学生不容易记住,这时候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英语知识,在增加学生信息量的同时,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翻开美国地图,你会发现很多地名以“新”字开头,如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se)、新泽西州(New Jersey)、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新奥尔良(New Orleans)等。这是为什么呢?一则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为纪念故乡,美国居民往往在故乡的地名前加“new”作为新地名,如新罕布什尔、新泽西、新奥尔良等;二则美国曾在北美大肆侵略扩张,往往在旧地名前加“new”作为被占领地的新地名,如新墨西哥等。
二、结合歌曲实施情感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革命歌曲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若能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中适时运用,是可以取得独特效果的。例如,在学习日本1931年侵略中国东北的内容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们被低沉、雄浑的歌曲震撼了,他们在痛恨日本对东三省侵略的同时,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近代史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歌曲可以运用,如《长征》组歌、《地道战》、《游击队歌》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些歌曲能发挥不小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升华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三、在图画中探寻历史的足迹,再现历史形象
现在的教科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图画资料,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历史的厚重感,为我们再现历史形象或场景提供了中介。如观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图,可以让人感受到秦军将士的威武和军阵排列的整齐严密,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历史画卷。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运用图画,简化学生对繁琐史实的记忆。例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不易理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运用树形图,用大树主干代表天子、支干代表诸侯、分枝代表卿大夫、小权代表士,这样就化无形为有形,把抽象的概念阐释成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忽略图画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充分挖掘图画在教学中的优势,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遍地得以使用,丰富的视听教材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例如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为增强教学效果,可以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也可以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如南京大屠杀图片、日军细菌战图片等;还可以讲解抗日英雄的事迹,用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辛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一定适合每一节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神入”历史,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切实落实课程目标,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创设情境。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应关注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教师应该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课堂教学丰富、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历史、探究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