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

2013-12-29 00:00:00刘伟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3年4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不仅是新课程标准以及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且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为此,我们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教学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我们要注重深入挖掘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创新元素,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设问质疑,适时构建评价体系,打破以往传统的思维定势,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加以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初中历史课程不但对学生整体学习水平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还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发展。新形势下,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正切实地致力于研究有效的措施来使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认识历史。不过,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初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迫切解决的问题:(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依旧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与学习目的仍然存在相互偏离的不良现象。长期以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学生对历史学科持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这对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性的影响。(2)因为受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制约,历史教学人员往往无法真正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历史教学依靠的主要是口述、板书,学生难以形成对历史直观和形象的认知。(3)部分学生一味地重视硬性记忆历史知识,而不主动思考和理解历史知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深入和系统地讲解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1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实现,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加以调动。比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当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应当从侧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战争的情景,可以美国独立战争为题材来编故事,当然所编的故事必须与教材的章节内容相契合,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和体验美国独立战争的艰苦卓绝。同时,借助于编排故事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还能够促使他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思维。

2 巧妙疏导,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要想实现历史教学的创新,教师就应当充分地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保护和激发,使他们在新奇事物面前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要知道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令教师感到十分疲惫,而且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极大的遏制。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好奇欲望的激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主动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自学能力。比如,在讲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教师可不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而是直接将问题提出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事件?革命爆发原因是什么?革命中涉及哪些人物?革命过程有哪些特点?革命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自行加以归纳和梳理。在学生踊跃发表各自的见解以后,教师应当适时地组织学生对其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巧妙地疏导存在争议的问题,综合讲解教材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把相关知识点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重视对资料的收集,强化教学过程的创新。

创新的根本途径就是“学而创,创而学”。学生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具备勤奋求知的精神,才能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潜力。从某种层面而言,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和当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乃至重要人物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主动的搜集和整理,引导学生纵横联系知识,进而充分地了解历史,正确地看待历史。例如,在“商鞅变法原因”的探讨上,教师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同时,还需要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使用铁农具、牛耕与仅仅使用人力相比,到底有什么好处?新兴地主阶级为什么会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对上层建筑提出了什么新要求?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种种疑问主动地探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了他们的潜能,最终逐步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创新是极其必要和重要的。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对培养富有现代化气息的的创新型人才大有裨益。因此,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当对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以充分的调动,为历史教师创设出理想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掌握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够得到持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