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社会都在倡导践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让我想起我们的课改,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的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
一、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所学理论引入生活,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学科完全有条件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所学理论引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把握理论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在注重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教师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善恶与是非观念,学会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科学地处理教材与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并为学生所熟悉的学习材料,做到依靠教材又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又不脱离教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学习“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内容时,我没有完全依据教材中的实例讲解,而是组织学生成立了“环境问题调查小分队”,让学生自己走访调查我们身边的环境,还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然后将其按照“欣赏篇”、“反思篇”、“警示篇”、“行动篇”进行分类,共谱一曲环境保护的乐章。学生通过实际调查,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识到了依法保护自己家园的重要性。以这种方式处理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以教师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彰显情感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思想品德课因其具有知识量大,思想性、理论性强等特点,更需要有情感的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重视情感因素的开发,讲究教学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九年级“责任与角色同在”内容时,其中的“责任、角色”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焦作市“大孝至爱——谢延信”的影像资料进行教学。随着影片的播放,课堂气氛渐渐变得凝重,有些学生还抹起了眼泪,他们都被谢延信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接着,我出示了四个问题:①片中谢延信扮演了哪几个角色?②他分别承担了什么责任?③他身上体现了哪些优良品质?④我们如何向他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责任与角色的关系,而且体验到了情感的魅力,激发了对家庭、对工作、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的有机统一。
三、巧借时事,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引入时事知识教学。时事教育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有效手段。如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时,我让学生课下搜集整理以下内容:①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及特点。②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③近年来,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采取的具体措施。这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而是巧借时事,启迪了学生智慧,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融入了学生情感,使学生明辨事理,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和理性的、冷静的眼光对时事进行剖析。
四、创设宽松、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
新课程标准淡化了学科标准,要求以学科为中心,打破单纯的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地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在讲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内容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语文知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年代的具体体现,并通过让他们讲革命故事来诠释“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这些做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赋予课堂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